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

ID:44242874

大小:84.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0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_第1页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_第2页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_第3页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_第4页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4.2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Jx16152课题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案例-高三一轮复习课--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建立及应用南昌市铁路第一中学林辉——高三数学●案例情景(一)课程导入,问题引导1.复习回顾:(1)圆锥曲线方程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以焦点在x轴上为例);(2)从方程形式上(二次曲线)、现实生活中(天体运行轨迹)、几何上(圆锥体截面)几个方面认识圆锥曲线。2.问题引入,尝试解决例题1:(1)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

2、MA

3、+

4、MB

5、=2,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2)已知动点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

6、线(D)两条相交直线【设计意图】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义方式,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是我本节课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圆锥曲线定义理解,我以圆锥曲线的定义的运用为主线,精心准备了两道练习题。【学情预设】问题(1)估计多数学生能够很快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部分学生对于圆锥曲线的定义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后,我将要求学生接着说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选项的话,条件要怎么改?这对于已学完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

7、2)就可能让学生们费一番周折——引入学生将要阅读的阅读材料:(二)阅读教材、提炼定义1.阅读教材P71-72“其中p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5分钟,思考并力争解决下列问题:(1)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若直线过定点动点轨迹是什么?(2)教材中是如何得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你对如何恰当建系有什么想法?注:此处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直接法),圆锥曲线定义的严谨性;二是让学生感受如何恰当建系对最后方程的影响,并留下了课后进一步的探究作业。建系原则: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尽可能多的顶点落在坐标轴上。2.阅读教材P86圆锥曲线的共同特征这一节内容5分钟,思考并力争解决

8、下列问题:(1)教材是怎样教你解决实例分析中例2的,你能在此基础上解决思考交流的问题吗?请以小组为代表写下你们的推导过程以便与大家分享交流。(2)你能总结出实例分析中例2与思考交流中例子的相同与不同处吗?请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3)你能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解决本节课开头例1(2)中的问题吗?注:问题(1)解决并不难,仿照例2书写即可,此处考虑利用手机APP希沃授课助手来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弥补在黑板上板演耗时多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一边演示自己的“成果”,一边进行介绍说明,有利于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2)归纳圆锥曲线统一定义学生也不难想到,但要发现

9、比值实际上是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需要引导,另外椭圆与双曲线准线方程的给出也需要引导。【知识链接】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例1(2)已知动点M(x,y)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变形来解决问题,那么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对原等式做变形:这样,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果(双曲线)。如若不然,我将启发他们从等式两端的式子入手,考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为学生们熟知的两个距离公式。(三)理解定义、解决问题例2(1)已知动圆A过定圆B:的圆心,且与定圆C:相内切,求△ABC面积的最大值。(答案:)(2)在(1)的条件下,给定点P

10、(-2,2),求的最小值。(答案:)(3)在(2)的条件下求

11、PA

12、+

13、AB

14、的最小值。(答案:)变式1:求

15、PA

16、+

17、AB

18、的最大值;(答案:)变式2:若改P(-2,4),求

19、PA

20、+

21、AB

22、的最小值。(答案:)【设计意图】运用圆锥曲线定义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使问题化归为几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几何问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类问题。例2的设置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辨析。【学情预设】根据以往的经验,多数学生看上去都能顺利解答本题,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并不多。事实上,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准确写出点A的轨迹,在教师在黑板上给出图形之后,只要引导学生从定义

23、出发,这个问题对学生们来讲就不难了,因此面对例2(1),多数学生应该能准确给出解答,对于例2(2),只要引导学生往统一定义上去想,也很快能够解决;但对于例2(3)这样相对比较陌生的问题,学生要么就卡壳了,要么可能得出错误的解答。我准备在学生们都解答完后,选择几份有“共性”错误的练习,借助于希沃授课助手与电脑,加以点评。这时,也许会有学生说应当是P、A、B三点共线时,取最小值。那么,我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的大胆构想,同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打开“几何画板”,利用其能够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