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

ID:44221816

大小:80.6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9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_第1页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_第2页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_第3页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_第4页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不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④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

2、舞台。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思想核心一一“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一一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一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一一“性善说”道德思想一一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一一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

3、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哲学思想一一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一一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屮国哲学影响深远。★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一一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按除“天命”的绝对权威;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一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屮国第一个

4、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屮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法家:•韩非思想主张一一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墨家:•墨子•思想主张一一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

5、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屮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董促舒将道家(黄老Z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

6、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3、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①使儒学确立了在屮国传统文化屮的主流地位,对屮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解。三、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

7、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2、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北宋一一程颍、程颐;南宋一一朱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南宋一一陆九渊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②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发明本心”。明朝一一王守仁(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

8、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屮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末清初对儒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