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人物知识

教育学人物知识

ID:44200498

大小:98.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19

教育学人物知识_第1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_第2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_第3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_第4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人物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学人物知识(一)教育学萌芽阶段教育思想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孔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有关教育的文献。1、孔子与《论语》《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写。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私学。《论语》与《学记》区分。《论语》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体现了教育思想,而《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博学于文,约

2、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学实事求是)”;2、孔子的思想(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提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教育起点机会均等(但是不包括平民,奴隶)。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张》中提到“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

3、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教育作用(功能)社会功能:庶富教(富民教民);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2)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贤人、君子。(3)教学纲领(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教学内容核心是“仁”、“礼”。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分科课程的雏形。“子以四教:文、行、

4、忠、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教育局域首要地位。特点:偏重社会人士,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经多次修订,最后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3、教学原则和方法(1)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达其辞也”,意思是“12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

5、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2)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践行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解决了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孔子

6、强调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4)学思行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5)谦虚笃行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社会本位论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5、教师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孟子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

7、百家争鸣的盛况。1、思孟学派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关于思孟学派,他们提出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考试重点。2、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