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

ID:44156085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9

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的迁移规律薪春县向桥乡斌冲小学张小平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即知识的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新1口知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新知识大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存在的内容几乎是没有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科学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人的主要做法如下:一'分析教材,梳理知识。要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必须掌握教材的编排顺序,编排意图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按小学教学教材内容分析、梳理、归类。小学数学教材可分为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应用题和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

2、几部分。再把每一部分进行详细梳理,找出知识的衔接点和发展过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梳理,可摸清知识的脉路,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意图,在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时,就能做到胸中有数,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二、抓好备课,把握规律。备课中,不仅要考虑向学牛如何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探索,还要反复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学生将要获取的新知识与哪些已学的知识有联系,新知识由哪部分旧知识发展起来的,新旧知识有哪些不衔接的地方,然后考虑如何使学牛利用己有的旧知识发现问题,自己获取新知识。如《比的基木性质》一节。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商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

3、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实际上就是商的性质、分数的基木性质的延伸,比的化简相当于分数的约分。根据知识的这一发展,我们在备课中设计了这样一组训练:1、提问:商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2、填空并说出根据:①3—5二。②8-()=D=D=JL,授课5164()时,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撑握的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商、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探索化简比的方法。三、加强双基,打好基础。学生只有把已学过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做到理解、掌握、熟练应用,才能很

4、好地解决在知识的迁移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才能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如果学牛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缺乏理解、对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就会糊涂。对圆柱体体积不理解就会对圆柱体体积推导造成困难。乂例如:学生对整数加减法、乘法的计算法则算理不通,掌握不好。那么,对小数的加减法、乘法的计算就不易掌握。由此可见,加强双基教学是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的。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概念教学要重在概括。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自己概括出概念、法则。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弄清算术观摩式教学,要通过多种直观教具,使学牛掌握推导过稳。应用题教学,要明确题解思路。基础知识教学切忌不求甚解,

5、死记硬行,形成知识断层,为迁移造成障碍。只有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有对已学知识理解透彻,才能为迁移打下好的基础。、利用迁移、发展智力。在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时,可根据新旧知识Z间转化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对新I口知识间新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复习1口知识让学生独立解决。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掌握,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铺垫,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完全

6、可以用已有的旧知识独立去解决。新I口知识虽有联系,但为了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吸收有困难的知识,教师要搭桥铺路,设计好过渡题,引导学生探索。如四年级有应题:一个农场用拖拉机耕地,两台两小时耕100亩,照这样计算,5台6小时耕地多少亩?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学过了简单的归一问题,但是要直接独立解决这样复杂的应用题是有困难的。这种情况下,可给学生设计过渡题,搭桥铺路,引导探索。教师可设计如下过渡题:①一个农场用拖拉机耕地,2台4小时耕地100亩,一台一小时可耕地多少亩?②一个农场用拖拉机耕地,2台4小时耕地100亩,照这样计算,5台1小时可耕地多少亩?通过设计过渡题,分散

7、了问题的难点,使新知识接近【口知识,学生头脑屮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复活,使Z能在新旧知识点Z间找到结合点,促使已有知识得到扩充和发展。新I口知识难度较大,教师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解决。另外,在利用知识迁移所设计的训练题时,要有针对性,要选择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不能盲目设计,复习训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