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

ID:44133278

大小:1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_第1页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_第2页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_第3页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想像能力想像是思维运动之关键,可以将观察、思维和想像串成一条永不枯竭的创造之河。爱因斯坦的一句“想像比知识更重要。,,道出了永恒的真理。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科学合理运用艺术的模糊性、偶然性、通感性和建构性原理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O一、引用艺术的模糊性原理,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许多艺术家认为:世界图像在本质上是一幅模糊的图景,正是这种模糊性,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想像。在教学苏少版色彩冷暖色感一课时,让学生都闭上眼睛,带他们去参观两个奇特的:“大厅”,当学生听说去参观时很高兴,却要闭

2、上眼睛,就奇怪了,看不到怎么参观呀?我把学生带入并不存在的第一个“大厅”时,他们都急了,我们没有动,怎么就到了呢?好奇使他们都竖起耳朵,我告诉学生这里的屋顶和墙壁都是蓝色的,地板也是蓝色的,还有蓝色的灯光,想想!有什么感觉?出来了,再进入第二个“大厅”摆设是一样的,只是屋顶、墙壁和灯光换成了红色,再想想!是什么感觉?参观出来,个个都像做梦一样,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把刚才的感觉都写下来。于是,第一大厅的答案是:清静、凉爽、恐怖、冷……第二大厅的答案是:舒服、喜气、很闷、热……再启发学生从蓝色又想到了什么?。从红色你又联想到了什么?。这时教师再集中,

3、蓝色类的色彩给人寒冷、沉静的联想,称之为冷色。红色类的色彩,使人想到太阳、火光,给人热烈、温暖的感觉,故称之为暖色。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由联想而形成的。学生凭借一些模糊因素来联系,这就促使学生积极的联想,及大调动了学生的想像,创造了丰富的有感情的色彩形象。二、运用艺术的偶然性原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从一些偶然性的、抽像的形态出发展开学生的想像,可以调动学生想像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美妙的画面。在教学小学美术《鞋的联想》这一课教学时,教师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作业纸,纸上是一双双任意式样的鞋,布鞋、皮鞋、运动鞋、凉鞋……应有尽有,各

4、不相同。当学生初拿到作业纸时,却流露出大惑不解的神色。可是,他们看到老师把一双凉鞋,逐步画成一艘在海上劈波斩浪航行的轮船时。作业纸上的鞋在他们眼里也开始慢慢变化起来。他们一会儿把纸横着看看,又一会儿把纸竖着看看,他们终于从那没有含义的鞋子上发现了,似乎这鞋有点像个什么东西,但又不全像。作❷I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纸上的鞋子,完成一幅图画,并命题。当然,全班没有两幅相同的作业,许多同学利用色彩与外形进行巧妙的结合,构成了许多生动的图像。如摇篮、飞艇、汽车……通过一些偶然性的具形物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火花。三、利用艺术的通感

5、性原理,开拓学生的想像力在审美活动中常发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的现象,这是因为通感这座桥梁在起作用,它使人们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在绘画教学中,利用通感这一特殊的桥梁,采用听音乐想像画、听故事想像画、读诗歌想像画等方式,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相互沟通,拓展学生的想像力。在教学小学美术苏少版故事画一课时,找一段《小松鼠采访》的故事录音,播放给学生听。故事讲的是一个夜幕降临的时候,在池塘边的大草坪上,蟋蟀正举行独奏音乐会,小松鼠向它采访的事。教师略加点拨以后,启发学生想像,你看到过记者采访吗?小松鼠釆访又是怎样的镜头呢?由于把故

6、事带进了课堂,学生兴趣很高,有的画小松鼠在舞台后采访场面;有的画森林音乐会的场面;有的画小松鼠身背录像机对正在进行独奏的蟋蟀采访的场景......各种各样的想法,随着思维的扩散,把小松鼠当成了人,当成了小记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联想作画,所创造出来带有生命力的小松鼠、蟋蟀等形象,加之池塘、草坪、月亮、树木等背景的衬托,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应运而生,画面呈现出儿童的天真。由于视觉、听觉的相互转化,开拓了孩子们的想像空间。四、采用艺术的建构性原理,创新学生的想像力构成被现代设计艺术广泛运用,它凭借自然或抽像的形态体现出具有时代感的形式美。在教学剪、拼、

7、贴画过程中,采用类似七巧板的构建原理,把平面构成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按自己的想像自由地发挥,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创造出奇妙、新颖的形象和形态。在教学小学美术苏少版第五册《分分合合》一课时,我一开始展示出一幅用方形切割,方位构成的“青蛙”图,学生首先对“青蛙”的奇特形态表现出新奇感。而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分析作品的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对“青蛙”的形象、形态、表情加以描绘,致使学生情绪高涨。“你们谁会做?”教师开始发问。“会做!”几乎是全体学生。“我们会做,没有他好!”……其中一些学生沉不住气了说:“谁说的?”教师反问:“那么,谁能分析一

8、下它是怎样做成的!”学生们立即争着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互相争议,提出四、五种不同的切割方法。学生们开始由“好玩”、“有意思”转变为一种积极的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