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29213
大小:29.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德育低效的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徳育低效的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德育低效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比较典型的如耐挫折能力差;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任性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青少年犯罪日益增我等等。在社会上,“道德滑坡”的惊叹也更是不绝于耳。笔者试图抛砖引玉,对德育低效的成因及其对策谈几点个人的意见,以求教于教育界的同仁。笔者以为,造成德育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这主要表现为空洞的政治说教泛滥成灾,德育要求常常被当作一种道德训令让学生记忆背诵并强制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过程。再者,思想政治课往往都上成了纯知识课,把思想道德的
2、教育等同于自然科学教育,它们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被抹煞了。早在1928-1930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教授哈特宋和梅就做过一项著名的儿童品德实验测试,测试是围绕诸如诚实、避免欺骗、说谎和偷窃等方面的品性来进行的,即在相应的环境下,测试儿童是否具有相应的道德行为。研究结果是:品德教育和宗教教育课对道德行为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认为没有培养出来道德品质或良心这样的东西,也就是说儿童的行行为恰恰是反道德的。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它正好说明了那种灌输式的品德教育并没有搞清楚人的思想品德的真正来源与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
3、世界,而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才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并且明确指出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就是人的社会实践。这就说明没有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无所谓有什么主观世界的改造,人的思想道德情操也就根本不会有什么陶冶和升华。那种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可以在人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或可以通过生硬地灌输而产生的观点乃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事实上,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中,已经正式地列入了一门新的重要课程:活动课。活动课并不单指文娱体育课而是指
4、含义深刻的社会实践课,这说明学校德育是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第二、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期所造成的道德观的多元化,也是德育低效的又一主要原因。为什么会产生多元化的道德观?笔者认为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中得到理论上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亦对经济基础具有极大的反作用。道德观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变革,或早或晚地都要引起道德观念的一系列变化,适用于任何社会
5、历史条件的万古不变的道德观,实际上是没有的。所以,学校教育必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的,它必不可能脱离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圣洁的世外桃源也是没有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治体制也在逐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正说明我国在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因而,笔者认为,多元道德观的出现主要应归因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变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正日益面临着挑战,面临着继承与发展、适应与超越的多重任务。中国
6、的传统道德规范曾有着丰富的哲学价值体系,如:人贵于物、义重于利、德高于力、人己和谐、天人合一、善统真美、义重于生、德高于智、理贵于欲、公大于私等。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的盛行,说明了一些人已将诸如人贵于物、义重于利的传统道德规范抛至九霄去外;尔虞我诈、贪污、腐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又说明了德高于力、公大于私等传统道德规范也被相当一部分人所否定。还有人认为不能消极被动地去恪守传统道德规范,即提倡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统一。笔者认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与超越关键不在于条目上的变更,而在于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变更,使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逐步走
7、向现代化,即要赋予其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生吞活剥地继承是不可取的,因为那将落后于时代;全盘否定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将脱离于民族性从而割断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消极地适应于各种思潮是错误的,因为那会使我们无所适从而仍将落后于时代;盲目地超越也是错误的,因为那更将脱离于现实。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意义,符合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的道德体系迫切需要我们去建立,没有这样一个道德体系,道德观的多元化和无所适从就只能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益。第三、德育工作没有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的辩证关系。在教育史上,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的冲突已是由来已
8、久,社会本位论认为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中心,并无条件地为社会发展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