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28239
大小:4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8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进展及防治,附研究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进展及防治’附研究设计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进展及防治王明春基础二班方剂学20152041摘耍: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指产后6周内第一次发病,主要表现为悲观、抑郁、沮丧的精神紊乱。它严重地威胁着产妇的心理健康。木文系统介绍了产后抑郁症的概念,并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为了解产后抑郁的发生、转归与其影响因素,本文还设计了研究方案。[关键词]:产后抑郁症;病因;综述;发病率;研究设计产后抑郁症(postpart
2、umdepression,PPD)是女性精神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典型的产后抑郁是产后6周内发生,可持续整个产褥期。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也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原[1,2]因、影响因素以及诊断、护理等方面已有诸多报道,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多局限于案例分析或统计调查,尚缺乏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现综述近年來国内外有关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对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危害进行阐
3、述,并对其病因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介绍常用产后抑郁症常用评价量表,提岀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对策,旨在为产妇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一、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女性在生产孩子Z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分娩是一个口然事件,也是女性一生中面对的一个应激性事件。产褥期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压力性时期,产妇情感和情绪易发牛改变,甚至有发生严重精神障碍的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约有50%~80%的产妇产后会经历短暂轻
4、微的忧郁,表现为哭泣、情绪波动、焦虑、悲伤、睡眠困难、注意力难于集中、易激惹等;另有约0.1%~0・2%的产妇会发展成为严重的产后精神病,出现幻觉、妄想,严重者有自杀企图,甚至会伤害新牛儿⑶;此外将近15%的女性在产后3个月发生产后抑郁症,其症状虽不如产后精神病严重,却比产后忧郁症状明显,持续时间更长。发展中国家的PPD发病率高达15%~28%[4]。二、产后抑郁的病因1.遗传因素近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精神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目前对精神障碍的遗传传递方式仍有争议。对PPD患者家族史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家族抑郁症
5、遗传史的产妇PPD发病率要高[5]。故认为PPD的发生和遗传因素具有相关性。2.社会因素2.1社会支持匮乏潘晓放等⑹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不足是产后精神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处于产后抑郁状态的产妇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是匮乏的,特别是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2.2经济因素齐静⑺研究分析认为低收入者较高收入者发生产后抑郁、焦虑的可能性大,新生儿的到來无疑是大大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1.心理因素最主要的就是产妇的个性,沈灯霞发现⑻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就度不够,敏感,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固执,认真,保守,社交能力不良、与人相处不
6、融洽和内倾性格的妇女易于发生产后抑郁。胡宝华调查发现⑼在产后妇女未进入母亲角色,担心孩子缺乏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关心,担心分娩后体形的改变,身体臃肿,若再心理调适不当,可能产生忧郁情绪。2.文化因素中国特有的“坐月子”习俗要求产妇在产后1个月内必须待在家里,不能洗头、洗澡、刷牙,不能开门开窗通风,除了喂养孩子外,其他的家务都由家人来做,传统观念认为这样会使产妇更快、更好的恢复到产前状态。3.生理因素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分娩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生乳素(HPL)、雌激素(E)、孕激素(P)含量急
7、剧下降,催乳素的高分泌状态,情绪调节系统(如多巴胺)使内分泌调节处在不平衡状态。姚梦凌研究表明[10]有流产史的产妇产前抑郁水平更高。李德城[口]经研究表明,剖宫产的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是阴道分娩的6.82倍。[9]三、产后抑郁症的治疗1•心理治疗发生PPD的产妇大部分都伴有焦虑症状。因此,同时治疗焦虑和抑郁对改善精神健康十分重耍。研究认为,心理干预作为最基础的预防方法能有效减少PPD的发牛。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围产期轻、中、重度抑郁症,尤其适用于妊娠和母乳喂养的女性。目前推荐使用心理治疗作为轻
8、度、中度产后抑郁症的一线治疗方法,对部分中度抑郁症和重度围产期抑郁症采取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2.发挥产妇自身主观能动性鼓励产妇采収主动行为积极应对PPD,包括阅读自己喜欢的正向书籍;拜访朋友;如没有独自照顾孩子的能力,可寻求和家人共同照顾孩子;学会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保持有效的休息;根据医生的安排和指导进行散步等锻炼保证躯体健康。3•发挥配偶在产后的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