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论文-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作者:赵新娜,任翠仙,郝爱萍【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护理措施。方法:从2003年至2005年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屮随机抽取120例分为屮年、老年两组,对比分析其发病诱因、基本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学处理x2检验。结果:心力衰竭的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老年组63.3%,中年组31.7%,P<0.01)>过度劳累(老年组25%,中年组45%,P<0.05)、情绪激动(老年组23.3%,中年组41.7%,P<0.05);基本
2、病I大I分析:冠心病是老年组主要病因与中年组比较P<0・05,退行性心瓣膜病(老年组13.3%,中年组1.7%,PvO.05)、风心病(老年组5%,中年组20%,P<0.05)>扩张型心肌病(老年组5%,中年组21.7%,P<0.05);老年组不典型症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较中年组高,均P<0.05o结论:护士应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关键词】中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护理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屮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眾体症状、FI常活动力
3、的下降、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和应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所冇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老年组6()例,年龄60岁以上,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9.4±8.1)岁;中年组60例,年龄40岁〜60岁,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0.3±5.2)岁。典型症状以气短和(或)双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不典型症状以其它症状为主
4、要表现。除年龄其余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对比两组的发病诱因、基木病因、临床情况等,进行x2检验。2结果见表1、表2、表3。表1发病诱因比较略表2基木病因比较略表3临床表现、电解质情况比较略3讨论以上结果看出多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诱因。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老年人支气管平滑肌和腺体萎缩、肺气肿及肺泡纤维化、肺活量减小、口咽部黏膜消除功能降低所致;11气候变化、排尿困难等诱因影响的比例也较中年组高,这与老年人心搏量减少,门主调节能力卜•降有关。中年组发病诱因中
5、过度劳累45%、情绪激动为41.7%,中年人由于家庭、社会中所处地位不同,以及患者对现实认可程度的不同,多表现为不能全身心地配合原发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发病得不到很好控制结果诱发心力衰竭。本组结果表明,冠心病是老年组的主要病因。可能与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年龄而急剧增高;其次是高血压(25%)、肺心病(15%)、退行性心瓣膜病(13.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心血管系统及其它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小年组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21.7%)、风
6、心病(20%)、高血压(20%)、冠心病(18.3%)o扩张型心肌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30岁〜50岁多见,心力衰竭为其主要表现,据报告5a随访病死率为35%,10a随访的病死率为70%[1]。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发患者群以中青年为主,此类疾病的存活率低,故老年组此类患者较少。年龄相关的变化也可以改变常见心脏病的表现。老年人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老年组不典型症状55%,中年组不典型症状33.3%,P<0.05o电解质紊乱老年组23.3%,中年组8.3%,P
7、<0.05o老年人消化功能及肾脏调节功能减退,在进食不足、使用洋地黄类纱物、利床治疗过程中不及时补充钾钠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4护理4.1急性期体位安置患者在CCU监护病房,让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气喘和呼吸困难,下肢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减轻肺淤血。4.2吸氧呼吸困难时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缺氧改善情况,及时调节氧流量,保持吸氧管道通畅。4.3控制感染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老年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为感染诱发加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
8、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副作用等。对咳嗽咯痰多的患者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重病体弱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或吸引器吸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氧气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后晾干备用,干燥保存,使用屮的氧气湿化瓶每日消毒,湿化液每日更换灭菌水[2]。4.4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病情变化老年人机体器官功能退行性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率高。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严格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