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

ID:43984010

大小:41.6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7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_第1页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_第2页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_第3页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_第4页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PPH加柱状结扎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对比三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探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优越性。方法A组43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B组3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C组32例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结果三组术后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C两组,术后随访6~12个月,B、C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对于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便秘及合并直肠前突所致的便秘,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

2、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关键词]直肠黏膜内脱垂;吻合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便秘[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9-50-03直肠黏膜内脱垂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索[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排便梗阻感、排便费力费时、肚门坠胀、便次增多、便柱变细如挤牙膏、直肠排空排不尽感,且用力越大阻塞感越重,排便时间延长为最突出症状[2]。直肠黏膜内脱垂手术治疗要求既能一期治愈,乂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目的是改善症状,及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2009年

3、12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不同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105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肛肠科。患者共105例,其中女72例,男33例;年龄25〜69岁,平均45.5岁;病程3〜15年,平均4.5年。所有患者都有排便费劲,排便困难,耗时费力,肚门坠胀,肚门梗阻感,排便不尽感。肚门指诊:直肠黏膜堆积肠腔,•且冇阻塞感或裹指感明显;肛门镜检:直肠黏膜松弛,嘱患者做排便动作时可见直肠黏膜嵌入镜腔内;排粪造影结果:所有患者直肠黏膜脱垂堆积于肛管上缘呈漏斗状,排除结肠

4、冗长及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均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半年后,症状不能缓解或不明显。1.2手术方法1.2.1A组43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术前清洁灌肠,椎管内麻醉,取折刀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用圆形肛管扩肛器扩肛,首先用中弯血管钳纵形钳夹膝胸位3点松弛的黏膜,然后于基底部用大血管钳纵形钳夹,在其下方用7号丝线间断柱状缝合,结扎线上部注射1:1消痔灵,于7点、11点位行柱状缝合。这样就形成3个纵行柱状带,每条结扎带长3〜4cnu观察齿状线上4cni肠腔直肠黏膜是否松弛。然后肠腔重新消毒,固定透明肛镜,于齿状线上4cm行单荷包,荷

5、包线全部潜行黏膜下层甚至部分肌层,并保持在同一水平,旋开圆形吻合器至最大位置,将抵钉座导入于荷包线之上,使荷包线收紧,用带线器将荷包线从吻合器侧孔中拉出,适度牵引荷包线,同时旋紧吻合器,女性患者防止误伤阴道后壁,击发吻合器,将吻合器旋1/2-3/4圈退出。检查切除黏膜是否完整,有无搏动性出血,如有用丝线缝扎止血。直肠内放入太宁栓2枚,纳米银医敷用料塞入肛内,加压包扎,术毕。1.2.2B组3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手术方法同A组的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1.2.3C组32例采用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手术方法同A组的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各组术后均

6、控制大便1〜2d,常规应用抗生素3d,便后金玄痔科熏洗散坐浴,太宁栓纳肛,换药至创面愈合。1.3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排粪造影显示直肠黏膜套叠消失;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排粪造影显示轻度异常;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排粪造影显示轻度异常;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排粪造影无变化。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设为0=0.05。2结果三组术后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B、C两组,A组与B组统

7、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1,P=0.0012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2个月,A组与B组统计分析,x2二10.29,P=0.001050.05)o见表1。3讨论直肠脱垂分为直肠黏膜内脱垂与外脱垂两种,1903年由Tuttle首先提出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病理学说,如黏膜下移学说、盆底松弛无力学说[3]。现在大家均认同Moschwtz1912年提出的滑动疝学说[4]及瑞典学者Broden1968年所说的直肠内套叠学说[5]。直肠黏膜内脱垂一般是从前壁黏膜开始,是因为直肠前壁黏膜承受來自直肠子宫(膀胱)陷凹的压力,局部组织

8、软弱松弛失去支持固定作用,使黏膜与肌层分离。前壁黏膜脱垂若进一步发展,将牵拉直肠上端侧壁和后壁黏膜,使之继续下垂,形成全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