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

ID:43950831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1页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2页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3页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研究摘要:区域协调发展依赖于区域间技术差距的适度性。技术差距的形成同时取决于技术梯度和技术梯阶。以技术梯度和技术梯阶的全新解释为基础的循环累积模型显示,技术渥距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当技术差距保持在与内在能力一致时,技术扩散才能最好的弥补区域差异,同吋创新极区域才能弱化极化作用,转而实现对落后区域的技术扩散。关键词:技术差距技术梯度技术梯阶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际技术差距的研究,建立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区域技术合作和区际技术扩散为主的内需型创新体系显得尤为紧迫。1.技术梯度与技术梯阶的识别区域技术差距反

2、映了不同区域空间层而的比例关系,这种现象与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梯度概念高度吻合。经济学中梯度是指某一变量在空间上顺序变化所形成的空间状态。正确理解区域技术差距的形成机理,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梯度的基本涵义。将不同区域看成是空间中的不同点,其中技术差距的存在意味着不同的点存在着变化的基础和条件。而梯度就是描述某一点函数变化特征的变量。在一个二维空间中,梯度的定义可用如下公式表示:公式1.18反映了技术差距的动态变化过程。该公式的右边描述的是创新极区域与落后区域的技术扩散过程,这一过程是技术差距的非单调函数,这一函数关系已在图2中加以表示,且当时,函

3、数达到最大值。这时,我们可以将公式1.18的左边(Is)和右边(rs)相比较,观察技术差距的动态变化。当ls>rs时,技术差距趋向于扩大;当ls〈rs时,技术差距趋向于缩小;当Is二rs时,技术差距趋向于稳定。换言之,只有当创新极区域实现了对落后区域的完全技术扩散,使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区域差异消除,技术差距才能收敛。考虑rs既定,Is不断变动的情况,这意味着区域之间的技术创新活动存在差异。此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Is与TS相交于点a和点b。其中b点并不稳定,在b点右边,技术扩散能力弱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差异,循环累积的作用将驱使技术差距扩大

4、,而在b点左边,技术扩散能力强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差异,技术扩散将使技术差距不断减小,因此在b点的两边并不具有向b点集中的趋势。而8点是稳定的,在a点右边,技术扩散使得技术差距具有减少的趋势,在a点左边,技术扩散的程度小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程度,因此,技术差距具有扩大的趋势,这使得围绕a点周围,无论从哪点开始都具有向a点趋近的趋势。这种情况下,技术差距为正值,而且落后区域存在由于技术扩散而实现赶超的可能。第二,Is与rs相交于点c。此时c点为均衡点,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0o创新极技术扩散的成果被落后区域完全吸收,落后地区完全实现了对创

5、新极的完全追赶,此时不存在技术羌距。第三,Is与rs相交于点d。此时〈0,技术差距为负值,这说明落后地区不仅追赶上创新极区域,而且大大超过原有创新极,形成赶超态势。需要注意的时,此时d点并不稳定,在d点右边,技术扩散的能力耍高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因此技术差距的绝对值趋向于缩小,而在d的左边技术扩散能力要低于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差异,技术差距的绝对值趋向于不断扩大。4.结论及政策启示木文根据梯度和梯阶的定义,赋予了技术梯度和技术梯阶相应的技术内涵。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技术梯度和技术梯阶的概念从技术角度为区域发展战略中增量和存量概念提

6、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技术梯度是指要素的产出增长率,技术梯阶是指要素的产出规模。区域间技术差距是由技术梯度与技术梯阶共同决定的。第二,关于技术差距、技术资本、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循环累积模型,认为循环累积关系更依赖于以技术扩散为基础的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自主创新的倡导下,很多区域岀现了盲目追求原创创新的风潮,这不符合我国区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我国的区域协调问题主要不是创新极区域不够发达的问题,而是落后地区发展不足所带来的不平衡问题。因此,在不可能所有的区域都有能力实现自主创新的现实背景下,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现有条件,建立区域之间的追赶

7、机制、共享机制和扩散机制,实现区域的合理分工与高效协调。第三,上述分析显示,技术差距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技术差距应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只有当技术差距保持在与内在能力一致时,技术扩散才能最好的弥补区域差异。落后地区在实现对创新极区域的追赶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吋,更耍注重对创新极区域的技术承接能力,从技术配套、产业承接、交通等基础设施对接、环境配套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参考文献:[1]prescott,edward.needed:atheoryoftotalfactorproductivity[

8、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8,39(3):525-551[2][4]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j].财经研究2007(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