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932616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冠心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冠心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以冠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并设复方丹参片治疗21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31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中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71%;经统计学处理,WTBXx2=4.3303,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心电图及血脂检查结果明显改善。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IR259.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01-02自2008年5
2、月至2011年6月,笔者运用冠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并以复方丹参片治疗作对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1979年9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定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0-84岁,平均53.5±11.8岁,其屮W40岁2例,41-50岁20例,51-60岁58例,>60岁24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症29例,脑动脉硬化30例。对照组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
3、均51.8±12岁,其中W40岁2例,41〜50岁8例,51〜60岁13例,>60岁9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2例,高血脂症7例,脑动脉硬化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情况,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方法1.1治疗组:冠心舒胶囊主要成份: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瓜篓、茵陈、川茸、山萸肉、三七参等)口服,每粒0.5g(含生药2.36g),每次5粒,每H3次。2.2对照组:复方丹参片主要成份:丹参、三七参、冰片)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均以2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由医院统一发药,填写统一观察表格,除必要时可含服速效救心丸外
4、,停服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依据“心痹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2治疗结果2.2.1临床疗效: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3.2.2对血脂的影响:见表2。表2两组血脂测定比较(mmol/L,AKx-D土s)3.3对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影响:动态心电图采用美国Bisenser动态心电监护仪,以CM1和CM5两导联液晶记录24小时,分别于服冠心舒前及连续服药1个月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采用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幅度Nlnrni、持续时间lmin,以ST段压低的最大幅度及连续压低持续时间的
5、乘积总和作为心肌缺血总负荷,共监测23例。此23例服药前均存在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连续服药1个月后复查15例,另8例失访。与服药前结果进行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后8例仍存在心肌缺血发作,占53.33%;服药前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31.98土1.48)mm?s,连续服药1个月后为(77.54±1.65)mm?s,表明服药后心肌缺血有非常显著的改善(t=3.5169,P<0.001)o3.5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仅有4例服药后有口干,但能耐受,继服后消失;服药前后作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4讨论冠心
6、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痰浊、血瘀等交互为患,从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冠心舒方中用西洋参、麦冬、生地、五味子益气养阴以固根本,加瓜萎、茵陈等祛痰利湿,加川莒、三七参以活血通脉,山萸肉平补阴阳。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豁痰泄浊之功。临床观察表明,冠心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缓解胸部憋痛、心悸、气短、乏力、眩晕等临床表现;能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的总负荷,降低血脂,尤其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近年研究表明,降低血脂不但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能延缓或减轻
7、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能促进其消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也是防治动脉粥样硕化和冠心病的重要环节。抗心绞痛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扩张冠状血管,以解除冠状血管痉挛,增加心肌缺血区供氧量而发挥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西洋参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可通过改善心肌营养代谢而使心功能增强;生地也具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川茗、瓜篓、三七参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或降低氧耗量;茵陈有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山萸肉冇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诸药合用,具有良好的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功效。参考文献[1]江苏中医学院•中药大辞
8、典[M]•上海: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5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牛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