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

ID:43868502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6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_第1页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_第2页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_第3页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灸法的临床机制研究进展摘要:灸法是屮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通过临床研究对灸法治疗和保健作用的机制有了不断深入地了解。对灸法的临床机制进行研究更有利于科学解释这种综合疗法的治病和保健效果。关键词:灸法;临床机制;研究进展正文:灸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脸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乂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

2、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來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I•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彷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胶,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步发扬。同吋,对灸法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一、灸法的作用总结古往今來的实践经验,灸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作用。1.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屮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

3、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冇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彖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Z”。灸法止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

4、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其为显著。1.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屮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师肿、冻伤、癢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2.扶阳固脫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吋,正如《素问•

5、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屮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Z”。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出于艾叶冇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

6、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屮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3.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Z”,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同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同、膝理疏松者,亦冇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止

7、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Z”,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屮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4.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曲“若夫阳病灸Z,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Z列。但占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木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卩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

8、:“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Z意;《医学入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