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春(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春第课时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4.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5.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前情回顾⇒精段赏读⇒自主探究⇒赏读提升 [设计意图] 回顾前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明确〕 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一个词回答。】 〔明确〕 美丽、绚烂、柔情、迷人……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赏读主要的文段,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助于学生美读能力的提升。(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自主朗读指导,结合问题引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赏析、联想。】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
3、作用。 〔明确〕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
4、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太阳“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 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
5、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三)赏读“春草图”。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6、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用上一环节学习的赏读美文的方法,自主探究“春花图”“春风图”“春
7、雨图”“迎春图”四幅图画。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一)自主赏析“春花图”。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