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ID:43800788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_第1页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_第2页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课标中,小学4——6学段屮,学生就了解了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屮的问题,因此,到了中学,关于负数的学习,应该重点放在负数运算了法则上了,可以开门见山地进入,而不能沿用以往的模式,这样反而造成了重复讲解。再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例的量,到了中学接着就要研究正反比例函数,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衔接。通过瞻前,进行好教学

2、内容的衔接。二、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倡精讲多练,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法上要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已经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时

3、,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泄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乂如讲解分式的基木性质时,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再从概念教学看,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初一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女II: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对I韵的三

4、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

5、a-3

6、—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等等。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寧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语言项FI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

7、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一一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的推导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

8、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牛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培养学生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一边记笔记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耍严格训练,即教师耍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耍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4•及时

9、复习,温故知新。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