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

ID:43778908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4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_第1页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_第2页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_第3页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_第4页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文学性”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性”问题浅谈“文学性”问题中国的“文学性”问题在我国,“文学性”的提出与当下社会日益复杂的文化现状有关。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大幅度发展,文学和大众传播的关系日益突出。大众媒体已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和介质,而是建构了一个新的文学传播语境,在拓展文学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加速了文学自身的改变。首先,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观念失去了原有的社会语境,它所反对的那些对立物已经不存在了。这使得纯文学的表达再也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而更像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艺术的自我想象。另外,则是一部分纯

2、文学的主动转向。90年代初期,大量以“纯文学”面目出现的“个人化写作”渐渐地演变成了一种“私人化写作”,文学的启蒙责任变成了对身体经验的展览,“纯文学”的反抗性悄悄地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消费性,文学成了社会生产和商业消费的一部分。这也就彻底改写了文学的文化精英形象,使其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附庸。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电视、电脑游戏、网络视频等大肆进入人们的生活,而CD、DVD、录像带、MP3、掌上电脑等科技产品则使得新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接近。人们不再是手捧印刷作品正襟危坐于书桌前进行阅读,而是走进电影院

3、、打开电视、登录互联网来随意观看。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作品成为广大民众主耍的精神食粮。更多的人是通过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来了解文学经典,许多孩子是通过网络游戏熟知了“哈姆雷特”等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越来越少的人还保留着“捧读”的习惯和态度。在文学艺术和文化产品的图谱上,文学越来越边缘化。应该说这让许多理论研究者深感痛心,他们大量撰文,为文学呼喊,想要找回文学昔日的光彩。直到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喊出“文学死了”的观点,让许多中国学者开始正视文化语境的变化,正视文学的边缘化,而后寻求文学的新出路

4、,那就是“文学性”。由此,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开始了对“文学性”问题的热烈讨论。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拥护米勒的观点,认为新的文学形态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文学开始以“文学性”的方式蔓延和扩张到了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文化领域当屮,比如余虹和陶东风都持类似的观点。另一派则保持着质疑的态度,仍然坚持文学性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和边界,是文学的特殊性和规定性,从而否认文学性扩张和泛化的观点。两派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确立文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地位。然而,对这个问题,既不能以文学性的扩张来寻求安慰,认为文学并

5、没有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也不能无视文学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边缘化,固守传统的文学观念。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文学性”开始谈起。“文学性”问题的历史审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我们以为“文学性”是一个前沿的学术问题,但其实当我们放下这些热闹的学术讨论,静心观望,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因为它从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出现在了世人面前,人们用了近二十个世纪的时间才确立了文学的概念。今天,当社会变迁,环境变化,它却又戏剧性地成为了一个前沿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文学性”到底是什么?在西方,最早的文学概念是等同于

6、知识和书的,比如由约翰逊定义的文学的含义是“对文字或书的熟知;礼仪或人类的知识;文学文化”,而后,文学的外延再度缩小,但文学仍然包括诗歌、戏剧、小说Z外的个人传记、历史、书信集和专题论文集;一玄到了1880年牛津英语大词典才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文学产品是个整体;产生于某个国家或者吋代的文学文木。在狭义上讲,文学作品也应该是以美、形式或情感作用为基础的。”这才是我们当今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在中国同样如此。最早的“文”的概念应是《说文》中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与美的概念接

7、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则更多地被用作“文化”的意思。比如《论语》屮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及“天Z将丧斯文也”中的文都是指“西周的文化”。郭绍虞先生讲先秦吋期的文包括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所以诸子百家的著述都划归到了“文”的范畴内。到了汉代,文人被分成了“文学Z士”和“文章Z士”,前者指学者,当时多指儒生,后者则是指文章家,近于现在所说的文学家。这吋候,文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方才萌芽。到了六朝的吋候,文章的概念又转为文学,并进一步分化出“文”和“笔”两类,文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纯文学,而笔则近似于现在所

8、说的杂文;而“文学Z士”的文学的概念则转化为“学术”,并进一步分化出“儒”和“学”两类,“儒”取通其理之意,而“学”取识其事之意。按今天的理解,“儒”应该是哲学和社会学Z意,而“学”则应该是指一些介绍科学技艺的文字。Z后,中国对文学概念的论争基本是在“文”、“笔”之间摇摆。可以说,这个吋期中国才基本确立了比较明确的文学观念。这段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