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异位嗜铅细胞瘤的临床及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嗜珞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病理检查证实的界位嗜銘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4例为单发,1例为双发,良性13例,恶性2例。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馅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症状者。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为2.5-4.Ocm,良性边界清,密度均匀,可见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恶性者,边界不清,有浸润,密度不均匀,中心有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检查是界位嗜锯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检出率高,结合临
2、床表现及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对异位嗜锯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界位嗜銘细胞瘤;临床;CT本文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异位嗜珞细胞瘤15例。对其临床及CT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了异位嗜辂细胞瘤临床及CT诊断要点。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木组收集了有完整病史资料,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均行CT检查的异位嗜珞细胞瘤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2.2岁。临床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者13例,平均血压上160/lOOmmHg,最高可达235/145mmHgo其中
3、9例为阵发,大小便时发作2例,发作时伴随有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另外2例,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另1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增高者7例,尿3-甲氧基-4-耗基扁桃酸(VMA)增高者8例。1.2CT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MX16排螺旋CT扫描机。均常规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层厚、层距3〜7mm,根据需要病灶处加扫薄层。患者检查前30min口服清水1000ml。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内团注300mg/ml欧乃派克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ml/so2结果2.1本组15例异
4、位嗜珞细胞瘤,14例为单发,腹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有9例,分布于肾门区3例,1例位于膀胱壁。另1例为双发病灶,分别位于右肾上腺及直肠旁。15例中恶性2例,分别位于肾门区及下腔静脉旁。2.2CT表现木组异位嗜辂细胞瘤形态呈圆形或类似圆形,13例良性者,直径为2.5~4.0cm,边界清,与周围脏器及组织分界清晰。12例密度均匀,1例其内可见小点状钙化,平扫CT值12-40IIU,增强后10例显著较均匀强化,CT值升高32-65HU,3例无明显强化,CT值仅高于2〜6HU。2例恶性者,1例位于肾门区的直径约6cm,边界不清,周边冇侵润,肿块密
5、度不均,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周围并见一肿大淋巴结。另1例恶性嗜珞细胞瘤位于下腔静脉旁直径约3cm,密度均匀,边界清,仅见其与下腔静脉分界欠清。CT诊断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合临床资料,术前CT诊断异位嗜珞细胞瘤13例,占86.7%;另外2例分别位于腹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临床表现1例为阵发性腹痛,另1例无临床症状,CT诊断考虑为良性肿瘤,未提示异位嗜銘细胞瘤可能。术前CT提示1例为恶性,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达93.3%03讨论异位嗜珞细胞瘤为肾上腺外髓质发生的肿瘤,也叫迷走嗜珞细胞瘤,是由胚胎发育期少于肾上腺髓质细胞移行到异常
6、位置发育成的。1908年Alezais和Peyton首先报道,并命名为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銘细胞瘤约占嗜辂细胞瘤的10%,文献报道其中13%〜40%为恶性,本组恶性比例占13.3%0界位嗜銘细胞瘤临床表现与肾上嗜銘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本组20〜40岁11例,占73.3%。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临床症状者,本组1例无临床症状。高血压有持续性和阵发性两种类型。阵发性高血压,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急躁或刺激肿瘤时诱发,发作时冇心悸、头晕、多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收缩压可骤升至200mmHg以上。代谢改变表
7、现为基础代谢增高、糖耐量降低,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并有血糖升高及糖尿病的症状。临床主要依据嗜馅细胞瘤的典型症状,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尤莫是尿VMA及肾上腺素的测定最为敏感。影像检查方面,B超价格低,为常规检查,但B超对异位嗜钻细胞瘤查出率相对较低,对肿瘤良恶性判定相对较差。木组15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肿瘤11例,肿瘤查出率为74.4%。CT上典型异位嗜珞细胞瘤表现为圆形、类圆形病灶,小者密度均匀,大者易发生坏死,平扫多密度均匀增强后有明显强化且持续强化;肿瘤较人,密度不均,中心区坏死明显,与周围组织分
8、界不清者应考虑恶性,但CT表现不典型者表现为无明显强化肿瘤,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和英他检查方法。木组15例CT检查率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6.7%(13/15),良恶性定性达93.3%(14/15),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