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异位嗜铅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中图分类号1R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66-02嗜辂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嗜馅组织肿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其中位于肾上腺外者及为异位嗜銘细胞瘤。异位嗜铭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搜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的异位嗜珞细胞瘤病例,讨论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共19例,均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钻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8
2、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36.2岁。12例患者有典型高血压症状,4例因腰部疼痛,腹部不适就诊,1例因胸闷、气急就诊,1例无明显症状,体检B超发现。实验室检查,尿3-甲氧基-4-軽基扁桃酸(VMA)明显增高者17例。检查方法:螺旋CT扫描CT扫描采用Ph订ipsbrilliancel6螺旋CT机,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患者禁食6h以上,扫描前口服800ml左右清水,常规仰卧位,先行肾上腺区平扫,如无异常发现,再依次行腹腔、盆腔、胸腔至颅底搜索性扫描,再对病灶范围上下约50cm范I韦I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从左肘前静脉高压注射欧乃派克
3、(300mgI/ml)80ml,注射速率2.5ml/s,动脉期自注药开始25-30s扫描,静脉期自注药开始70-80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平扫:120KVP,250MAs,增强:120KVP,280MAs,F0V:30-40cm,层厚:5mm,Pitch:1-1.25,重建釆用标准算法。2结果2.1发生部位:19例异位嗜辂细胞瘤中,发生于肾门旁7例,发生于腹主动脉旁8例,发生于膀胱2例,发生于后纵隔1例。2.2病灶大小形态及性质:瘤灶大小不一,直径2-13cm不等。其中恶性异位嗜珞细胞瘤4例(21.1%),肿块5-13cm不等,周围不规则。2.3异位嗜
4、珞细胞瘤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平扫病灶呈均匀等密度11例,病灶边缘大多较光整,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动脉期可见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英中强化度大于30Hu有9例,平均增加CT值约40Huo平扫内部见囊变、坏死呈低密度7例,增强后病灶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坏死囊变区不强化。1例良性异位嗜锯细胞瘤轻度强化,增加CT值约12Huo2.4肿瘤周围及转移:本组病例良性病灶周围大多较清,恶性者向周I韦I侵袭生长,3例恶性异位嗜珞细胞瘤发生转移,其中转移至肝脏2例,转移至肺1例。3讨论异位嗜铭细胞瘤起源于胚胎期神经畴组织发育产生的嗜铭细胞。胚胎6-7周时,交感原
5、基的原始细胞开始分化为嗜锯细胞,第9丿制时,这些细胞发育成富有血管的细胞索,及主动脉旁体。腹腔交感神经节区域的嗜珞细胞演变成肾上腺髓质,其余嗜銘细胞组织的位置多与椎前交感神经丛紧邻,因此,颅底至盆腔均有嗜銘组织分布,对于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需依次搜索性扫描,颅底至盆腔均不能放过。部分嗜钻组织退化而主动脉旁及肾门附近尚丰富,故此区域该肿瘤多见。文献[1]报道,嗜珞细胞瘤10%位于肾上腺外。在青年少年及男性成年患者呈轻度优势分布[2],男女Z比无明显差异,本组男女之比为11:8,较接近文献报道。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但最常见的仍是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头痛、出
6、汗等儿茶酚胺释放所产牛的症状,膀胱嗜辂细胞瘤患者常在排尿时出现上述症状[3],木组12例具有以上临床表现。文献[4]报道少数嗜銘细胞瘤病例临床无症状,手术钳夹肿瘤时血压上升。嗜珞细胞瘤还可合并糖尿病,高血钙和肾动脉狭窄,临床化验检查对本病诊断很重要,血、尿儿茶酚胺的含量及24h尿VMA含量升高,亦能提示嗜辂细胞瘤的诊断。结合本组结果及有关文献,异位嗜辂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CT所见肿块大小不一,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密度多较均匀,呈软组织样密度,恶性者肿块形态不规则,有的有分叶,而较大者内部不均匀,可见出血、坏死、囊变。良性肿块境界清楚
7、,恶性肿块对周围浸润,境界模糊,发生转移较多见,木组病例有3例(16.7%)恶性异位嗜銘细胞瘤发生远处转移。肿块富于血供,增强扫描动脉期大多数肿块明显强化,较均匀,静脉期肿块进一步强化,部分内部不均匀,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则不强化,而瘤灶实体部分强化,岀现边缘强化征象。CT表现不典型者表现为无明显强化肿瘤,诊断较难,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方法[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异位嗜鎔细胞瘤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定位较准确,对肿块大小形态、密度及肿块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及周围侵犯等的观察,対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诊断本病还需结合生化检查,部分病例需
8、手术病理证实。参考文献:[1]周康荣主编•腹部CT01)•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