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45318
大小:30.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1
《电教论文——周斌语文论文(精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教论文】《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古诗教学》单位:湘乡市白田中心学校姓名:周斌联系电话:13055147106时间:2012年4月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古诗教学【内容提要】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古诗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建立信息库,帮助感悟;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丰富认知工具,诵读悟情;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以达到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
2、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之目的。【关键词】巧用电教媒体古诗教学审美教育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写的又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了。而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
3、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成“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为有“声”、有“色”、有“形”。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能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提高古诗教学的学习效果。一、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远,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恰当的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再现古诗词中所描写的场景,帮助学生超越时空,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画而。如教学《鹅》这首古诗时,当悠扬轻快的乐曲声轻响起时,一只美丽
4、可爱的口鹅浮在碧绿的水面上,昂起头,挺起胸,对天高歌,这栩栩如生的形象,清晰地印入学生的眼帘。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画面,学生看到了一只白鹅在水面上游动。通过演示鹅的头一低一抬地向着天空叫,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曲项”就是弯着脖子,“向”就是向着、朝着,“歌”是指叫声像唱歌一样;画面转到一双红色的脚掌在缓缓地拨划着轻波,看着游动的鹅,学生很快地理解了“拨”是拨动的意思,“清波”是指清清的水波。这样学生对鹅的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这种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古诗的意思,
5、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二、突破难点,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通过直观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境,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如李口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象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屮: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LI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烟雾,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
6、间。一个“生”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对这一切,学生是无法想像得出的。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町以生动地展现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此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奔泻而下凌空而落,真叫人
7、疑心银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了下來!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了瀑布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从而身临其境,心驰神往,充分体会到了瀑布的壮丽雄姿,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由此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三、探求意蕴,理解古诗词的哲理美。1=1III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登鹳雀楼》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
8、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丰富哲理,表现出作者崇高的志向。但由于木诗的教学对象——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对诗中内涵的哲理认识不足、体会不深,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将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达到领会诗人思想感情的目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将诗人的位置定在二楼,引导学生观察诗人能目及的范围,慢慢地由二楼移到三楼,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后,便很快得出诗人站在三楼能看得更远、更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出示“欲穷千里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