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81641
大小:51.3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1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一、公务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面临种种社会压力,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自己的公众形象。对公务员的苦闷,"亲人和社会一定要体谅、理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分析公务员心理问题。(主要)1•职业特点的公共性问题。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当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但公务员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与行政的权力密切相关。这使得他们具有“以公共权力谋得个人利益”的能力和机会,可能经常会遇到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因此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
2、经常要抗拒诱惑,廉洁奉公。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才能获得心灵安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警惕优越感、特殊化,物质需求上不要追求过高的标准,这是防微杜渐、清正廉洁的心理基础。2•社会责任问题。公务员从事的职业是非常高尚的,社会责任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务员们,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他们在作为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人民谋福,但社会现状和现实往往并不能总是如人们所愿。个人的能力可能并不能根本改变很多社会问题。这时候,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就容易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这就是说,公务员群体容易陷
3、入“愿意承担公共责任”和“是否有能力承担”的心理困境之中。特别是当前的官员问责制更容易使官员心理蒙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公务员应当适当疏导这种压力,培养做人做事的公正心和奉献精神,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都要负责,并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与义务。培养正直、诚实、正义感等良好的品质,以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3•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危害。公务员群体在政府部门工作很容易受到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影响、压制,这种环境很容易阻碍公务员个人情感发展,使人在制度的刚性制约下丧失了人的思想、感情,使人性得到扭曲,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公务员形成循规蹈矩、刻板、不近人情的性格特点,使心理受到伤害。要形成站在普通百姓的
4、角度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对周围的赞美或诬陷之词,都做到泰然处之。4•知识和能力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复杂化和专业化,这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务员会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产生不适、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陷入心理困境之中。适应形势的发展,调适公务员心理,使其走出困境,愉快地投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应该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
5、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公务员群体参加各类培训,积极提升自身能力能够有效避免这类心理困境的出现。5.激烈的群体竞争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传统“学而优则仕”文化观念的国度,因此,政府部门一直就是国人眼里的香悖悖,加之,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波接一波,大批精英进驻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新通过的《公务员法》还规定,公务员管理将引入聘任制,即机关根据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公务员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个人成就
6、的焦虑,未来的忧愁等等,纠结在心中,难以排解。特别在当前,“博士从政”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越来越多地进驻政府,这对博士群体自身和原有系统内公务员的心理都是个不小的冲击。在一次调查中,对“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中有4名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有5名不同程度地表示赞成,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困境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进驻者”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威胁自己的地位,有官员坦言,“确实有危机感”。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压力很容易使公务员陷入心理困境中,如果解决的不好,将有悖于当初引入人才的初衷,达不到政府管理的目标。二、公务员
7、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保护(1)要学会做自我否定,不要太固执。人为什么要学会自我否定?刚才讲,人对于任何事务的看法都带有主观性的特点。那当和别人对同样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是层次事务的不同的方面。假设,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今天大家讨论它,你们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刚才讲每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造成的。你看到的,我没有看到,而我看到的你也没有看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我否定,你觉得我看到的,眼见为实,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