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ID:43548186

大小:43.4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10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第1页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第2页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第3页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第4页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碳市场对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经f《财经科*>2014/2总3笛期点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丰富国内碳市场对接的文献资料,并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碳市场文献综述自2005年国际碳市场建立以来,学者们对碳市场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碳交易价格、碳市场绩效及碳市场发展等问题。(一)疾交易价格碳交易价格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魏一鸣等(2010)认为,碳交易价格受国际谈判、国家配额分配、政府公告等多因素的影响。⑴郭日升等(2010)进一步指出,碳交易价格与可供交易的排放权和排放指标的总量基本上成负相关。同时投机等因素也对短期内价

2、格生成有很大影响。⑵Albeela等(2008)的实证研究显示,欧盟碳配额的现货价格对能源价格和意料之外的温度变化均有反应。⑶Leconte等(2010)认为,碳价格的频繁波动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政策与标准的碳定价工具。⑷(二)碳市场绩效设计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目的是帮助各国以一种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实现碳滅排目标,鼓励私人机构为碳滅排行动做出贡献,鼓励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加向这些国家的技术转让和投资(Murphy等,2009)。⑸碳交易市场建立后这些目标是否实现,即碳交易市场绩效问题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Bousquet

3、(2010)考察了滅排交易对企业的短期投入需求和长期生产决策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企业的决策取决于平均成本效应、边际可变效应及技术效应的相互作用。⑹Chappin和Dijkema(2009)考察了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对荷兰电力市场的影响,他们发现,碳排放交易的影响较小,并且起作用的时间较晚,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影响比选择用煤发电的经济激励要小。⑺魏一鸣等(2010)认为上述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忽视了电力需求弹性问题,也没有对基于排放和基于产岀的配额分配方式进行比较。他们利用Agent方法和实验经济学平台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得出,碳配额机制使得环境

4、的外部性实现了内部化,从而提高了电价;碳配额机制可以显著地影响电源结构。⑻(三)碳市场发展在国际碳市场发展问题上,争论焦点之一是是否需要建立全球一致的碳价格。Ackeiman(2008)认为,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建立全球统一的碳价格是不必要的。因为在一个不均等的世界中,市场经济的逻辑意味着一个富国实际上应当有着更高的碳价格。与之相反,在斯特恩报告中提到:一个全球大致相同的碳价格是国际集体行动以滅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元素。对于碳市场对接问题,目前尚没有可借鉴的中文文献,而国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Edenhofer等(2007)探讨了碳市场

5、对接的意义。⑼Towicz(2009)认为,碳市场对接有助于国际滅排合作和获得更多低成本减排机会。[⑹3曲等(20⑵也认为,碳市场对接能够降低实施国的减排压九并有助于碳价格调整。[⑴而Marechinski等(2012)指出,由于一般均衡效应和市场扭曲,市场对接并不总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⑵此外,Peidan和Azapagic(2011)指出了市场对接的必要条一需要不同交易体系的技术调整和协调,也需要明确的监管和政策信号、持续的政治支持以及稳定的经济环境。⑴】关于中国碳市场发展问题,李萌、权圣容(2010)认为,发展碳交易市场需要采取金

6、融支持,重点是建立碳交易的统一的国内平台oC14]®德春(2010)认为,我国更应强调创设与CERs相关的市场机制,从搭建卖方价格机制的角度建设我国的碳排放市场。〔⑸于同申等(2010)同样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构建应以供给为导向。皿龙乾(20⑵设计了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的“三阶段”方案。[⑺李继峰(2013)进一步指出,我国碳市场建立会在短期内提高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少综上,国内学者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国内碳市场建设问题上。而国外学者已经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国际碳市场的对接问题。国际碳市场对接的理论和现实将对我国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重要

7、影响。二、碳市场对接的内涵与现实Mehling和haites(2009)将碳市场对接定义为:“某个碳排放交易计划中的参与者可以使用其他合规碳排放交易计划中管理者所发放的碳配额或碳信用”小9〕换言之,当一个碳市场允许其参与者使用来自于其他碳市场的碳配额或碳信用来满足其国内的履约义务时,碳市场对接便产生了。国际碳市场体系以《京都议定书》①为基础,在《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ET)机制之下,形成了以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体系为基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建立在减排信用体系下的碳抵消市场,碳

8、市场类型的不同使得碳市场对接呈现出不同对接模式及特点。(一)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的市场对接模式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内部,两个都以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体系为基础的碳市场,单向或者多向地接受了对方的碳配额,便形成了碳市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