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

ID:43354650

大小:3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9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_第1页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_第2页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_第3页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_第4页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家智慧精华的现代启示 7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道家思想智慧精华的现代意义江坤达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道家逐渐成为非主流思想,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佛教传入我国后深受到了道家的影响和改造,在中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呈现出永久的思想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史悠久,包罗万象。道家思想的宇宙观——太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天人合一”意指人与

2、自然和谐发展,《老子》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太和境界。7天人合一作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智慧精华,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法则,合乎天道,方可前进发展。道家思想讲究诸事顺应自然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太和境界。主张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

3、宇宙观。呼吁“回归自然”、“物无贵贱”,强调了人与自然同生共运,天、地、人三者之间必须维持平衡,尊重生命,善待万物。认为物无贵贱,万物平等,天地万物均由“道”而生,因此,人不可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而忽略了天地万物的感受,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天地万物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实现“天人合一”。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太和境界是道家思想中精粹的哲学,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法则,合乎天道,

4、方可前进发展。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道家思想的太和境界,得一“和”字,便可洞察万物、思入风云,在沉沉浮浮中自我把控,享自由安宁。道家思想的生命哲学——超然自我道家思想中关于生命哲学的基本主张是人的生命活动要契合自然规律。道家主张“致虚守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乐无乐,恬然淡泊。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的安宁平静7的心态,“虚怀若谷”的人格修养境界,提出“喧嚣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保身”等主张:1、喧嚣无为。喧嚣,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胆大妄为,就是《道德经》所

5、说的“少私寡欲”。2、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践生活中察看到,重生的东西是懦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惹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刚强者,死之徒;懦弱者,生之徒”。假如经常处在懦弱的位置,就能够防止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个人要与社会无害亦无争,从而在个人与宇宙自然的大范围内实现和谐统一。 3、保身。《庄子》曾以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而子州支伯却以“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却之,和子华子以“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阐明“能尊生者,虽贵

6、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人要遏制欲望、尊重自我、不为物累人生价值观。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为名为利争夺不休,人心唯危。“保身”就是提醒我们众人之间找寻一条治心之路,让众人、让社会和谐共处。4、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人格修养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7“大盈若缺,大智若愚”、“虚怀若谷”,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圣人从不自满,其深明虚心方能容物,虚心方能容人。另外,“尚真”是也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相对儒家所崇尚的“善”,道家更偏重的“真”。儒家认为人们通过履践礼制,则道德自然会崇高,因为礼制

7、是含有伦理意义的;而道家则认为人们如果舍去欲望和浮华,心地自然会淳朴,而淳朴的百姓就无须礼制的教化。而这些理念的不同,也体现了儒道两家不同的人格追求。老子目睹当时社会之虚伪、人心之日下,认为是礼所导致的,所谓“礼者,忠心之薄而乱之首。”彻底的否定了礼制,希望君主能减少嗜欲,清静寡欲,则“民将自正”。“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家舍弃了虚伪的礼教,认为人心的躁动都是因为欲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