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ID:43258482

大小:68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0-07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_第1页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_第2页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_第3页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_第4页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译忠实观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第二小组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1)案本(2)求信(3)神似(4)化境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1)尤金·奈达(2)皮特·纽马克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

2、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阶段一: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

3、等与忠实。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是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阶段二:继语言学研究范式之后,翻译研究以“二元论”作为理论基础,进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4、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然而,它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忽视了翻译是一种涉及到伦理选择的复杂活动。阶段三:随后,翻译研究进入了解构主义多元化阶段(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向心解读,消解了逻各斯中心论(逻各斯中心论,即西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义

5、的内涵。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在长期的翻译活动中,一些译者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如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国内是否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因为国内的一些翻译标准通常是零散地出现在译者的作品当中,而且翻译思想也总是从传统翻译批评中转借而来。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

6、论的建设”一文,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1)案本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名的当属支谦。支谦的翻译思想有两层含义:①翻译不是一件易事;②佛经翻译应“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道安的翻译原则“五失本”(允许用汉语翻译佛经时有五个方面与原文不一致,中文的语法结构;汉字上的修饰;经文中重复句子的删

7、减;连篇累牍的删减;问题陈述重复的删减)和“三不易”(佛经翻译从历史、文化和社会三方面遇到的翻译难题)是佛经的翻译思想。即在经文翻译时保持原文意义是翻译应遵循的准则,这也是我们中国翻译标准“信达雅”的理论基础。(2)求实谈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严复。严复在译《天演论》时就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他承认在翻译中要达到这一标准绝非易事。而严复对“达”的理解是:虽然翻译做到信亦属难事,如果顾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3)神似在神似的标准下中国的翻译学家林语堂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却又调整旧的标准,

8、有所创新,提出形似、意似、神似。傅雷的《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傅雷运用自己对美术知识的了解进行翻译,他所追求的神似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把译文作为艺术品。傅雷从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理论。傅雷的翻译思想追求源文本的神似,译文应该尽可能很好地展示出源文本的形式。(4)化境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译本应该忠实于源文本,而读起来又不像译本,这就是所谓的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从一种语言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