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

ID:43133984

大小:1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5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_第1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_第2页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想象与艺术形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想象与艺术形态写实性的艺术以创造逼肖生活真实的艺术形象为目的,可以给人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它与生活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具有与生活同质同构的性质,它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空屮的人与生活。且作品屮的情感性质类似于生活屮自然的、道德的、内容的等人类普遍性的非审美情感。由于非审美情感并不具有享受的特点,它对人的牛命力的激活是有限的。相应地,写实艺术的想象就建立在感知表象回忆的基础上,它是人类最基本的想象方式,当然也是整个想象系统的一部分。因为从整体上说,想象的发展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标志,是人类从奴隶到主人,从必然到自由的标志,所以这种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想

2、象只是一种空间较小的想象,它只是想象史的开端,仅仅是在人的意识刚刚觉醒时期,思维还处在直觉类比思维的起步阶段的产物,它与审美意象还有着一段距离。当然,再现想象也不是被动的,从工具制造的造型能力与目的表象相关这点看,它体现了人对形式的感知,在此意义上,它开始了对人的肯定。具体地说,再现想彖不仅包含了对日常感知的选择、记忆表象的变形等,而且知觉映象的记忆,表明了表象可以脫离客观事物的现场而独立存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限的表象变异、排列组合,从而在体现了人的具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人学习自然、认识自然的木领。可见,原始具象型思维有着非抽象、非逻辑、

3、诉诸联想和类比等艺术想象萌芽期的特性。由于人类在自然的巨大威力和神秘性而前感性能力的局限,产生了惊惧、神秘Z感,人面对自身与外在世界的这些神秘性与矛盾时,感性的直观认识不了,把握不了,只能以理性去设想、推测,用分析、判断、推理等理性方式,去把握这些矛盾存在,认同或抗争是其基木形式。理性能力的形成,使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为了表达这些意念或理想,人们只能推测或设想、虚构和抽象,也就是“在概念之旁放置一个与之相符的直观:或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力来进行……我们把一个从对象预想到的概念作为我们的目的来实现”。这种“概念的直观”与感觉机制无直接对应关

4、系,与客观存在不同构,因而它与“概念”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的产物,它不仅形式是抽象的巨大,而且内容极不稳定,含义丰富无边不易把握。上帝、龙的意象性存在即如此。一般而言,这种“概念的直观”反映的是现实中不存在或是人不能感知的宇宙现象,所以,它是虚构的精神形态。那么,这种精神或理念的直观就多是对现实存在的抽象、扭曲、变形,甚至干脆是一种幻觉意彖。《易经》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就是对这一类用精神形式去表达精神现彖的概括。这在艺术上就出现了象征意象与浪漫意象: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性抽象为象征艺术,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性具象为浪漫艺术。可见,象征和浪漫艺术的形象与被表

5、达的“概念”之间,不是按写实艺术创作构思的规律,对表现对象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的结果,而是靠天才的想象力,把“概念”与形象结合起来。在接受层次,也由于对这种人心营构Z象的惊奇与困惑,在面对虚拟的、假想的感性形式时,理性的惯性作用让接受主体能同面对真实的对象一样,产生情感与意志的激发。但这种表达理性观念或“概念”的超感性境界的艺术形象,由于超现实或在抽象之域,显然经不起历史主义尺度和生活逻辑的检验,属于“借助想象,追踪理性”的主观表现艺术。它们是幻想的,所以不指向现实的逻辑与规则。但是,它们又自有其人类共通的心理依据:变形的动力来自人类把握世

6、界的愿望和由此滋生的情感,其背后隐藏着人类深层的生命活动欲求,也即借助想象,突破时空,以挣脱客观现实巨大力量和神秘性的束缚的愿望。正如维柯借塔西陀的名言所说的:“惊惧的人们一旦凭空夸张地想象出什么,他们马上就信以为真。”因此,它既伴生着对意义的追求,又有在感性现实中对矛盾存在的痛苦和彷徨。当人从超验或抽象Z域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人的物质存在依然与精神不协调,人处在压抑之中。可见,无论象征意象还是浪漫意象,尽管比再现性想象空间大得多,但都没有在感知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情感的自我体验,求得精神的彻底愉悦与满足。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它们作为神秘力

7、量和人面对外在矛盾的化身,或作为纯粹理性或实践理性的感性显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会相互吻合,从而使其结构既抽象又不稳定,从本质上,它反映着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对自身没有能力进行全面把握的状况。再现性想象执著于感知的成果,象征意象与浪漫意象无论是象征之抽象亦或浪漫之具象,都执著于虚拟性的推测想象。这两种想象的变界各执一端,前者诉诸认识,后者诉诸意志。这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两大力量而前,在有限与无限两极之间不能相逢遇合的被动表现,其中缺少的是感性与抽象Z间保持张力的中介一一审美的情感体验,因之也就缺少了自由想象必要的动力机制,难以达到自由想象的理想境界

8、,直达人性的全面占有。东方以“道”杀神和西方以“逻各斯”杀神意味着神话意象和象征意象的衰落,其后产生的“再现一一表现”型想彖,就是人在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