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ID:43126802

大小:73.6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木叶”》同步练习基础训练篇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A.勺灼灼大约屮药B.陇拉拢垄亩玲珑C.遏褐色喝水口渴D.萧排箫潇洒绡丝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传诵钟爱需要B.留传洗炼精彩C.景况概念清园D.干躁察觉缠绵3.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诗人们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収通过“木叶”來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概念,也就由此可见。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Z间不但不相,而且是十分一致的。A.好像凭借排除B.

2、似乎凭借排斥C.似乎凭藉排斥D.好像凭藉排除4.下面一段话中,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诗人在什么地方才用“木”字呢①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②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③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④()A.①?②;③,④“”o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oD.①?②?③、④。5.对下列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的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A.“这”前的句子是个复杂单句

3、,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中国古代诗人们”。B.“中国古代诗歌”属兼语成分。A.“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是个插说成分。B.这个长句是个复句,“这”前是一层,后面是一层。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庄、庾信、吴均都是南北朝诗人。B.沈儉期、杜甫的诗中都用到过“木叶”这一概念。C.屈原《九歌》屮的“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他们从“木叶”这一意象屮受到了许多启发,如曹植《美女篇》屮的“落叶何翩翩”。D.“木叶”与“树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彖的领域,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二、阅读部分阅读下而文段,完成文后问题。“袅袅兮秋风,洞

4、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英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彖。2.选文中出现了儿个用木叶的作家亦或诗人,请再找儿个他们的名句。&选段中说屈原开创了使用木叶的先河,冇关屈原你是如何评价的?9.诗人为何如此钟爱使用木叶二字,

5、你能理解吗?10.文段是全文说木叶的首段,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能力提咼篇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O(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B

6、.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2.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儿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儿乎是一字千里。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屮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

7、,方知大谬不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千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

8、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