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

ID:32760020

大小:73.6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素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木叶”》备课素材《说"木叶”》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同时,因为本单元课文不同与以往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论说性的,一次在阅读方法上应该给与学生必要的指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

2、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重难点)2、积累古诗词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二、说学生高中学生阅读的文艺评论并不多,加上文

3、艺评论本身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但只是蜻蜓点水,走与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感到难懂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将文章讲透。三、说教法:整体把握一一重点研读一一拓展延伸一一课堂训练四、说教学过程1、感知文本,把握字词。目的:枳累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初步感知课文2、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喑示性理论。安排以下一些环节一一这些环节意在突出落实重点(一)、速读1-3段,简说下列问题:(略说)

4、1、第1段中心句?(举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2、第2段中心句?(对“木叶”和“树叶”两个词,古诗人多用哪个?)3、第3段,说明“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然后,用哪句话“启下”?明确:1、屈原以后,“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古代诗人有一个现象: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3、尾句“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起到了启示下文的作用。小结:可见,前三段只是一个“引子”,下面的文字才是正题,是课文重点。(二)、速读第7段,回答问题:(略说)思考:作者在这里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

5、:“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可是,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显然,这就需要解读4、5、6段。(三)、研讨4-6段,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详说,此处为重点、难点)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结合段屮例子,发挥想象,深入理解之。2、“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结合段中例子,发挥想彖,深入理解之。3、作者论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目的是什么?(这三段的中心句?)4、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又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又是解

6、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之。5、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明确以上问题:1、“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木”有暗示的颜色性,“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來了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3、屮心句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在概念〈词句〉之后,有言外之意。)4、“木”与“树”,一字千里。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

7、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Z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Z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一一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5、不好。纸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并贯穿全文,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b、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C、以“木叶”具有暗示性,

8、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三、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探讨文本中诗句一一本环节意在突破难点1、诗歌语言的喑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启发性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根据意象特征,分析其意象在文本诗句中的特点木:空阔黄色树: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