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65332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2、了解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积累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教学重难点】1、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合作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疏解疑难字词。【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曲五首”,去感受古典诗歌独特的
2、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二、讲读前三首诗1、读一读自读这三首诗,注意要读清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把握字词正确读音。折戟(ji)宫阙(qùe)踌躇(chóuchú)(2)明确诗词停顿的原则,注意纠正易读错的节奏。诗词曲的停顿,一般按音节划分,七言诗节奏一般为二二三或为二二二一,五言诗节奏一般为二三或二二一;在按音节划分停顿时,应注意语意的完整性,不可破读。下列短语不可读成“二十/三年/弃置/身”“歌一/曲”“长精/神”“铁未/销”“认前/朝”“锁二/乔”……(3)明确前三首诗的感情基调。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用低沉的音调读出诗人心
3、中慷慨激愤之情;用先低沉后高昂的语调读出诗人心中的忧伤之情;用先低沉后高亢激昂的语调读出诗人心中由悲愤转为慷慨激昂的感情。(4)全班表情朗读前三首诗。2、想一想。(1)这三首诗的大意是什么?教师示范解说第一首诗的大意,学生结合注释,查看资料,解说后两首诗诗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我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时光。怀念旧友我徒然吟诵起闻笛小曲,回到家乡才感到人事皆非。沉船的旁边正有千万艘帆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已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章,我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2)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三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重点品味“凄凉地”、“弃置身”的感情色彩,了解“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分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的比喻义,揣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及作者的胸襟,领会诗人身经危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顽强斗志。《赤壁》重点了解“折戟”“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各自的含义,了解诗人当初的处境,感受诗人抑郁的情怀,领会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的用心。《过零丁洋》重点品味“干戈”“寥落”“惶恐滩”“零丁洋”“汗青”的含义,分析“风飘絮”“雨打萍”的比喻义,揣摩“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表现的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慷慨悲壮的情怀。3、说一说老师先示范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品味,学着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表明读诗后的感受。例:我喜欢“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句诗,因为诗句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渲染了诗人二十三年来的生活环境的凄苦和生活上的孤寂无助,让读者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我喜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因为这句诗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暗含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人生哲理……4、
6、背一背自读六分钟,背诵这三首诗。三、根据下列要求自读后面的两首诗1、从音节和语意入手,标出后面两首诗的朗读重音和朗读节奏。2、以诗人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两首诗的大意。3、以“这句诗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四、比较阅读,深入探究1、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过零丁洋》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这两首诗都叙述了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情,内容相同。两首诗都是七言四句,属七言律诗,体裁相同。不同点是表现手法不一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自己的孤独无助,颔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怀念老友及被贬后回乡,故乡竟恍如隔世的悲愤
7、,颈联巧用比喻、对偶,既嘲讽了诗人自己如病树如沉舟的尴尬处境,又隐含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尾联点明了题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全诗言简意深,层层深入,富有感染力。《过零丁洋》首联用自叙的笔法交代了诗人的生活经历,颔联巧用比喻,从国事说到自家身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颈联一语双关,以所处地理环境的险恶来暗示诗人的人生境遇,尾联笔锋一转,一扫前面悲愤的情思,由压抑转为高亢,一个反问,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节,感天动地,震撼人心。2、比较《赤壁》和《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