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治水必躬亲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导学】一.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钱泳,号 、 。工诗,善书画,著有《 》《 》等书。 海瑞(1514—1587), 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 ,自号 ,谥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
2、)中举。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 ”之誉。 二.诵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请在最后2小题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成语)1.加点字注音:泥于掌故()潴有浅深( )非相度不得其情( )()曲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 )2.词语理解:(请在最后2小题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成语)(1)不可执一:()(2)泥于掌故:()() (3)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4)盖地有高低()(5)势有曲直:()(6)非咨询不穷其致:()()(7)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8)冒雨冲风( )(9)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10)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11)():贪图安逸,厌恶劳动。(12)():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三.翻译句子:(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3)非咨询不穷其致(4)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5)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6)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我们龙冈的凤凰桥上,当我们徜徉在蟒蛇河边,当我们悠游在我们龙冈初中的小池塘边,我们看着这平静的水面是多么的惬意啊!可是我们也知
4、道的:那水呀温顺起来像只绵羊,可是发起脾气来也不好惹呢。那么古人是怎么制服发起脾气的洪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钱泳的《治水必躬亲》来看一看。二、检查预习。1.依托学案,检查预习。(正音、正字,扫清字词障碍)2.生自读课文后,师指导重点句子停顿。3.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4.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5.集体朗读。6.理解课文,自主学习依托学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重点字词,句子翻译)三、整体感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中心论点)阅读第一节思考:1.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用原文回答。明确: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2.你觉得全文
5、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明确: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四、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阅读课文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1.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河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除了“躬亲”以外,他治河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清廉2、海瑞治河做到了“躬亲”和“清廉”,结果怎样?如果不那样做,后果如何?(用原文回答)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3.作者是怎样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五、学生谈收获。六、迁移拓展: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tà),
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sì),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注释:1.“瀹”,疏导.“済”,“漯”,都是水名。(2)“注”,使……流入.“注诸海”,使九河和済、漯两条河的水流到海去.这里的“诸”是“之於”二字的合音。(3)“决”,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汝”,“汉”,都是水名。(4)“排”,排除水道淤塞之处。“淮”,“泗”,都是水名。(5)“江”,指长江。(6)中国:指中原地区。(7)“是时”,这时.“其门”,指禹的家门。思考:1.用一个词概括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导)。2.大禹治水和海瑞治水的做法有何异同点?明确:相同点:
7、事必躬亲,不辞劳苦。不同点:大禹治水中讲到对工作的热爱,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法,使治水获得成功。海瑞治水讲究清廉。六、布置作业:1.基本要求:熟读课文,完成《伴你学》练习。2.较高要求:(二选一)(1)简答“清廉教育”的现实意义。(2)以“趣味读写”为例,完成仿写。治学之法,既不可胜而骄,败而馁,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法有巧拙,时有长短,学有成败,非探究不得其果,非实践不穷其因,是以必得躬历书海,亲劳自苦。昔牛顿治学,不辞辛苦,坚持信念,往来于书籍学海之间,关心生活,留心身旁,苹果落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