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85423
大小: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孝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章编号:1671—8178(2002)03—0025—04孝感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董文海(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99231班,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文章通过对孝感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产业格局、生产要素等方面提出发展孝感经济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孝感;区域经济;调査;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7[文献标识码]A区域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一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筹配置,超越体制界限和所有制概念整体布局的一体化经济⑷。发展各种经济利益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区域经济,对于孝感市
2、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孝感市8县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我感到要搞好孝感市的二次创业,必须集中精力发展区域经济。孝感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有汽车工业走廊、摩托车生产基地,有盐化、轻纺、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并且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过去长时期以来形成的以企业为主,多重体制、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本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造成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职能和城市社会化水平,阻碍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因此,市政府应及早走本地区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投入结构、生产结构及产
3、业结构、生产布局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叫执行“共创、共育、共享”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基本方针;联手开发生产项目,培养区域市场、共办当地社会事业,发展集约经济,以期创造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来平衡区域经济利益,协调区域经济关系。一制约因素分析一是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是发展区域经济就是属地化管理的误区。虽然一些单位和部门也深知联合都有益这个浅显的道理,但一讲区域经济可能就心存恐惧,联想到体制问题,害怕被效益好的单位或企业兼并,被人同化,寄人篱下,害怕丢失特权,丧失“优势”;另一种是区域经济发展向效益好、“面积大”的企业单位靠拢的
4、误区。而这些企业单位又普遍存在根正苗红的“老大”思想,认为自己实力雄厚,规模大,级别高,不愿与这些地方企业平起平坐,另外,地方所属小企业也有不愿向辖区内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就范”的思想;第三种是不打破体制关系就不是区域经济的认识误区。认为区域经济应该是全面一体化,体制问题不解决,区域经济就不会有真正的意义,因此,对体制不变状态下的区域经济缺乏信心,热情不高。[收稿日期]2002—04—15[作者简介]董文海(1971),男,湖北大悟人,孝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学生,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的探索。二是条块关系复杂。孝
5、感地区目前一些隶属关系不一的国有企业和驻孝单位大多数都有各自完整独立的工业、农业、卫生、交通、金融和公用事业系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拼抢、羁绊和重复的问题十分突出,规划、协调的难度很大,许多问题无法用规则和其他常规性手段加以调整与约束。因此,要创造性地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先解决条块复杂的问题。三是利益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单位始终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寻求发展,迫切希望尽快走岀困境;一方面又不愿放下“架子”。有的过分强调谁领导谁,谁归属谁。例如:大悟县的宣化镇堪称全国板粟、白果第一镇,近几年来,虽说
6、产量逐年成倍增长,但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利润一跌再跌,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因素外,就是当地利益矛盾突出,想外地企业老板注入资金,提供特色产品加工项目,但不允许其企业参与经营和管理(还有很多乡镇也一样)。四是政策空间狭小,当地政府发挥作用不大。由于各级政府在经济的发展中有不同的目标,在服从和执行上级政府的大规则时,也顾及当地的小利益、小规则,而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小规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优惠政策、资本、人才等),地方政府的小规则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地方政府在执
7、行政策中都不可避免会有地方特色。这既可能是“创造性执行”,也可能是“歪曲性执行”,即大规则也“内在化”地变成小规则。调查中可以看到:在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商、税务、金融等领域,大政策的具体权限已经萎缩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的大政策,各地都做了相应的回避。可以说,区域经济作为一种超越传统意识、传统空间和传统体制概念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有强大的政策保障外,地方政府是否进行机构改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应以自己的规模、权利和利益的牺牲来换取区域经济的
8、繁荣与发展。五是缺乏金融支持。资金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具制约性的问题。经调查,发展孝感地区区域经济资金短缺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地方金融部门缺乏支持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地方财政部门为地方经济呼吁、奔跑、争取、协调不够,怕担风险,背包袱,只思获取、不想付出。以致地方政府对金融部门的业绩评价,监管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