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庆历新政看范仲淹的民本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庆历新政看范仲淹的民本思想从庆丿力新政看范仲淹的民木思想王晓梅2012级历史师范一班222012313011073摘要: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政平讼理,孜孜为民。在当政期间,他不但兴农桑、办学堂、育人才,而且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的民本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民效力,为国奋斗,成为屮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庆历新政的实丿施到后来虽然失败了,但确实能从看出,范仲淹所提出的每一项措施,都足为民思考,为民谋利,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木。在当今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本思想更是应该值得倡导。关键词:范仲淹、庆
2、历新政、民本思想庆历新政: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是唐朝屮期至辽、宋、夏、金、蒙元的社会转型时期。仁宗朝庆历三年(1043)九月,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根据仁宗的要求,草拟了十项符合时代需要的革新纲领,这便是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揭开了〃庆丿力新政〃的序幕。范仲淹在这一奏疏中指出:“历代Z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我国家革五代Z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塞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根据古代经典《易经》关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论,结合当时国家的形势,他认为必须进行“更张”,以便润
3、去制有立,纲纪再振”,而达到“宗社灵长,天下蒙福”的LI标。他所陈十事是:(一)“明黝涉”。即改变文官三年一•迁和武官五年一迁的磨勘法。由主管机构负责在官员任满后"明具校定考绩”,‘'结罪闻奏”。官员中有“人功人善”或“高才异行”者可破格升迁,“事状狠滥”或老病愚昧者另作处理。(二)“抑侥幸”。重定贵族和高、中级官员子弟依靠“恩荫”做官的办法,禁止为子弟屮请馆阁的职事藉以革除滥赏和减省兀员。(三)“精贡举”。即改革专以辞赋和墨的I口制,着重策论和经旨;先取履行,后取艺业,藉以“」E教化Z本,育卿士之才”。(四)是“择官长”。严格选差各路转运使、提点邢狱
4、和各州、县的长官,废“循例差除”制,改为逐级推荐,用以“正纲纪,去疾苦,救生民”。(五)是“均公IB”。地方官依照差遣等级给足“职山”,使Z丰足,藉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A)是厚农桑”。每年二月各地开河渠,修筑堤堰和破塘,“以救水早,丰稼稿,强国力”。(七)是“修武备”。依照唐代府兵制,京师召募卫士五力人,使之“三时务农”,用以捍卫朝廷。以后逐渐推广到各地。(八)是“减摇役”。裁并州县建逍,减少职役轮人数,使部分农民回乡务农,做到“人自耕作,可期富庶”。(九)是“覃恩信”。朝廷赦书宣布的恩典,三司和各地官衙必须执行,前朝的欠负,一律免除。(十
5、)是“重命令”。改变朝令夕改的IH习,慎重立法,执法必严。以上的奏疏中,其变革核心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來展开,即经济生产和官僚队伍建设。但总体的來说,不管是那个方而,都可以体现出来的是范仲淹的民本思想,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为了国家稳定富足,为了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定。民木思想:范仲淹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儒家传统治国思想了然于胸。他入仕后,便把致君泽民当成了第一要务。在《范仲淹全集》中多次出现“邦本”一词,如“仁及天下,邦本不摇”、“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民惟邦木,不可侵扰”、“厚民力,邦本Z道也”、“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等等
6、。“邦本”一词,频繁地在范仲淹笔下出现,表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范仲淹认为,要兴利除弊,施惠于民,首先必须从县令做起,因为县令是基层官吏,任何惠民政策的实施,都和县令密切相关。其次是郡守,因为郡守是县令的上司,如果县令愿施行惠民政策,郡守从中作梗,“本固邦宁”的政策仍然是一句空话。因此,他才说出“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就是说,如果县令、郡守都冇一颗尽职尽责的赤子Z心,一切困难、一切阻力都将迎刃而解。范仲淹认为,“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因此,首先要抓好农业生产,要“顺英时,与物咸亘”,按照农
7、作物的特性,因时因地,介乎时宜,使农民乐于接受,发挥具努力生产的积极性。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范仲淹所到Z处都颇加重视。1022年,他担任“临泰州西溪盐仓”小官时,发现“郡有古堰,亘百有五十里,厥废旷久,秋涛为患”,就力排干扰,进行修复,民受其利,为后人称为“范公堤”。1034年,公守苏州,发现“姑苏四郊畧平,西南之泽尤尢谓之太湖,积雨之时,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河渠至多,埋寒已久,莫能分其势”,于是组织力量疏通五河,排除积水,使苏州成为沃野千里的粮仓。1041年,公知庆州,发现“郡以处高,艰于井饮,公至乃以地势迹Z,命匠氏直城Z西北,凿及甘泉,九百
8、余井,人无一金Z费,口用以足”。他参观晋祠时,发现晋祠泉既能养鱼,又能养花,更可溉稻灌皿,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