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50461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闻一多先生说和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理解生动的语言和包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精辟的抒情议论,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法。3、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感受伟人的风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
2、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学习此文时,对于难点,重点,老师要给予引导点拨讲授。【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组材恰当的写作写法。【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课型】讲读课【师生活动设计内容】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为课文的学习做准备。2、整体感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
3、的整体把握和概括理解能力。3、适当补充资料,如《最后一次讲演》,《红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4、语言品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语句需多多朗读,要教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多媒体显示】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
4、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二、交流闻一多先生的资料: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
5、民党特务杀害。2、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写了大量的诗作,有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课文:
6、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多媒体显示】(1)想一想,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3.学生听读后,试着朗读,四、学生自主探究:(探究上述问题):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章题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
7、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明确:【多媒体显示】(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过渡: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合作学习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
8、】(1) 第一部分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为了表现闻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