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ID:42932694

大小:1.17 MB

页数:85页

时间:2019-09-25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论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一)社会性的产生(二)社会性的内容(1)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3)自律的能力(5)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4)表现与理解的能力(2)友好相处的能力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意义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

2、康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做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等(2)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3.社会性认知的需要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构成的最基本因素,即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共五个方面。(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1.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形成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一)0-3岁儿童情

3、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到2-3个月时,经常对人发出的微笑则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以后表达情感的表情日益复杂起来,因此有人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婴儿期的儿童怎样运用表情与别人进行交往。而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出表情,尤其当语言表达发生困难时,往往采用表情和动作进行补充。到了幼儿前期,儿童已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并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儿童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的林辉别人表露的情感,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表情日渐社会化三、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1)兴趣比较广泛,但缺乏中心(2)直接兴趣较多(3)兴趣表现出年龄差异和个别差异(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4)兴趣比较肤浅,容易变化(5)兴趣有不良倾向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2.幼儿同伴间的交往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4.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1)攻击性行为(2)嫉妒行为(3)退缩性行为(4)破坏性行为(5)残

5、忍行为(6)欺骗行为五、学前儿童道德的的发展(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发展(二)幼儿期道德和道德感的发展1.服从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特点2.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是儿童道德和道德感萌芽的时期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1)幼儿道德评价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幼儿评价的独立性在5岁左右显著提高(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性评价到比较抽象的、带有社会意识的评价;从带有情绪性的评价道比较客观的评价;从复述成人的评价到提出自己的评价见解;从根据行为效果评论到根据行为动机评论。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

6、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ErikHErikson: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二)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

7、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2)模仿(1)直接学习(3)强化1.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2.自我与社会学习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鱼人的行为动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影响着其对自己将来行为的期望。个体自我效能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迄今在某一领域他所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