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07856
大小:9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3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热点大串讲第05讲古代诗歌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纵观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关于选材。(1)既会考查一些“顶级诗人”的非著名作品,也会考查一些非“顶级诗人”的作品。(2)要重点关注唐代和宋代的作品,而新课标全国卷考查元曲的可能性不大。(3)文本体裁将百花齐放。近三年来高考选用的体裁中,“词”“七绝”“七律”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五律”占比略少。(4)文本主题类型较为集中,写景类是重中之重。2.关于设题。题型述会是主观题,考查语言的题目将会减少,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将会是重头戏。类型1写景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冃。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
2、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本词为词人被诬陷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这首词题目中的“独”字是如何体现出來的?(2)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1)词人在被诬陷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2)①拟人。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溪水,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②用典。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③衬托。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
3、托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小题,考生要抓住词中表现“独”的一些意象。在诗歌中,作者写了青山、明月、溪水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解答第(2)小题,在准确识记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要作出分析判断。如从“听读《离骚》”可以发现,句子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误区警示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如上题中的第(1)小题,有的考生只是空洞地说孤独,但没有结合意象分析。2.不懂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即只是描写意象,没有答出诗人或词人通过意象表现的思想感情。3.对表达技巧的识记模糊不清。如上题中的第(2)
4、小题,有的考生不知道用典的表达技巧,所以就回答不出来。技巧点拨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或词人诉诸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或词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特定的情感服务。如上题中的第(1)小题,词人在被诬陷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所以长夜难眠。通过意象,揣摩意境,从而体味词人的孤独、寂寞的心境。2.抓诗眼,领会诗人或词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写景类诗歌,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考生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往往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
5、会诗人或词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上题,注释①''本词为词人被诬陷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类型2咏物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咼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愠:怨恨。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1)前三联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答案】(1)孤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壮实,太阳越烈叶
6、子越浓密。(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的人生态度及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前三联从不同方面来描写孤桐,最后一联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这首诗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实际上诗人借孤桐自喻,还运用典故写出了诗人的理想、志向等。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高远志向、正直虚心,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误区警示1.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也就是没有辨明诗歌是咏物诗,而当作单纯的写
7、景诗来阅读。如上题,有的考生不知道“孤桐”有所指,是托物言志。2.要么做静态的、呆板的分析,要么过分拔高作者的写作意图。3.对表现手法领会不透,有可能张冠李戴。咏物诗的常用手法是托物言志,考生常常理解为借景抒情。技巧点拨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做题之前,问一问自己,这是借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还是直抒胸臆诗。如上题,结合标题“孤桐”,不难发现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确了题材,就为后面的阅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利用注释、写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