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ID:42888974

大小:11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扶新初中林连燕【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而通过探究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性质定理的来龙去;了解、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拓展学生探索图形变化的视野。掌握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有益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2、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还不理想,成为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因此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实践,观察,交流,发现,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论证的能力。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观察---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法学法】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探究——猜想——交流”的教法;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感悟,合作交流,成果展示【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观察四幅图片,设问:图片中的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让学生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

4、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做底角.二、探索新知,合作验证活动1:老师使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折叠等腰三角形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学习卡1。学习卡11、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大胆猜想有什么结论?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    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ABC活动2:证明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求证:证明:作则有在和中

5、{∴≌∴∠B=∠C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若证∠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于是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做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教师活动设计:让学生充分讨论,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注意学生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问题:由猜想1的证明的启发,能证明猜想2吗?)验证猜想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6、、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12活动3:学习卡2填写性质2的几何形式,如图在△ABC中(1)∵AB=AC,AD是角平分线,∴AD⊥,=CD.(2)∵AB=AC,AD是中线,∴⊥∠=∠.(3)∵AB=AC,AD是高,∴=,∠=∠.三、体验新知,应用提高小试牛刀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学以致用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

7、度数。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的关于角的数量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发现:(1)∠ABC=∠ACB=∠CDB=∠A+∠ABD;(2)∠A=∠ABD;(3)∠A+2∠C=180°.四、课堂小结1、怎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ABDC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五、课后作业1、如图,△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2、编题比赛要求:由科代表组织大家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编一道巩固或应用题目,看谁编得又快又好!(提示:可以仿照例题或练习题,也可以

8、回忆老师的讲课编复习思考题)【板书设计】13.3.1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例1、练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