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57077
大小:4.47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9-24
《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古代诗歌鉴赏考查方向:1、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和表达作用}2、理解关键词句(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析诗眼,析炼字古代诗歌鉴赏炼字型古代诗歌鉴赏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古代诗歌鉴赏①五言炼第二、三或第五个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②七言炼第二、五或第七个字。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羌笛何
2、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峰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炼字的一般规律: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例题:南 浦 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3、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古代诗歌鉴赏答案示例: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本诗的首句中“____”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老古代诗歌鉴赏末句中的“_____”字用得最为传神。压答案示例:因为“压”,物多才能有此神态,表明清梦的浓郁。梦本无形,却说“满船”,“
4、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古代诗歌鉴赏鉴赏精练的动词,鉴赏精练的形容词,鉴赏精练的数量词,鉴赏精练的副词。“炼字”的对象常是哪些词?古代诗歌鉴赏炼动词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古代诗歌鉴赏襄邑道中宋陈与义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你认为“□花两岸照船红”中的第一字用哪个好,说说理由?飞落扬飞古代诗歌
5、鉴赏答案示例:“飞”是一个用得精练的动词,有“飞快”、“纷飞”之义。(解释字义)既是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快;又描写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描述景象)用一“飞”字把一个飞动着的花的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境或感情)古代诗歌鉴赏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古代诗歌鉴赏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对”有“两两相对”的含义。“敌”有“敌对相斗”的意思。(解释含义)用“敌”字不仅突出
6、“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敌不过)“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述景象,烘托意境)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孤独悲愁的情感。(表达感情)答案示例:古代诗歌鉴赏炼形容词古代诗歌鉴赏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诗人写于再次被贬的时候。联系第三、四句,赏析“乱”字运用的好处古代诗歌鉴赏莺鸣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嘲哳难闻。“乱”字表达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的愁闷心情。答案示例:古代诗歌鉴赏1、一种是
7、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2、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3、形容词的重叠运用。4、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有几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古代诗歌鉴赏一、表示颜色的形容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1、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2、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
8、(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古代诗歌鉴赏“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