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

ID:42708661

大小:25.7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0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_第1页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_第2页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_第3页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讲座期末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意境:中国式的浪漫(外一篇)——素质文化讲座综述及感悟一二一、各场讲座主题综述1.1自然与文化的纠缠:诗、画与炼丹吴彤教授引导我们从文本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诗、画与炼丹三者的关系:诗词事实上是文人们接触自然对其的体验和解释;绘画也是作者亲临山水、田园的体验的或具象或抽象的凝炼;而炼丹,则在实践中体现了探查自然的精神。进而讨论了古人对自然的审美活动和研究活动的内在关系。1.2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张岂之教授引出蔡元培和梅贻琦两位名校长对于“大学精神”的理解,强调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对“大学精神”的重要性。然后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大学精神”的各种

2、表述,特别深入讨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发展;并对胡锦涛主席讲话中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点要求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将文化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的重要性。1.3构筑精神家园--艺术与人生的艺术黄宗贤教授的讲座围绕“艺术是什么”、“为何要艺术”以及“人生的艺术”三个主题展开。并对当代艺术的一些异象进行了反思,强调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教授提出的“比艺术更重要的是成就艺术的人生”非常发人深思。1.4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丁夏教授在讲座中与我们分析了三个问题:中国重史的传统;中国的历史是文学化的历史;明清历史演义

3、叙述了文学重构后的历史体系。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相辅相成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1.5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肖鹰教授从“审美整形与女性身体消费”、“中西传统艺术中的女性美”以及“反消费主义与身体美学的重建”三个方面与我们共同探讨了消费文化与身体美学的历史、演变和重建。1.620世纪水墨画的时代流向陈履生先生首先对古代水墨画历史进行了回顾,然后着重介绍了20世纪中国水墨画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的变化:晚清时期仍着重表现“神”;民国时期逐渐向“形”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出现“新国画”;20世纪末期出现回归传统的潮流。最后对水墨画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1.7

4、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戴嘉枋教授首先通过解释“样板戏”一词的来源,详细介绍了样板戏的发展历程。此外他还结合相关视频简略介绍了舞剧、交响乐和钢琴样板戏中的音乐。文革并不是一段空白的历史,比如从艺术角度来看,就不乏值得借鉴的地方。1.8中国之路1胡鞍钢教授首先对一系列关于中国的争论进行剖析,由此引出了几个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演讲中结合理论和全面大量的数据进行了阐释。包括“中国之路”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的发展,以及他自己对“中国之路”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的理解:决定于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三大因素。胡教授还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史轨迹

5、并强调“中国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二、感悟之一:意境,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历史的意境丁夏教授在讲座(1.4)中谈到,中国的历史是文学化的历史。中国历来传诵的史学名著讲求的是“传神写心”,也就是“盖事有此事,人有此情,不必凿凿实有其事”,不要求事件的真实性、人物的刻画也常常与实不符,而强调的是历史的思想性、启发性、和对后人的影响力。这些实质上并不是史学的基本职责,属于文学的特性。这种文学化的历史从本质上来讲,抛弃了具象的“形”,追求抽象的“神”,是浪漫而理想化的,是历史的复活而非复原。身体美学的意境肖鹰教在讲座(1.5)中授谈到,西方的身体审

6、美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都比较注重具象的表现。第一个阶段,古希腊雕塑为强调形体的优雅、神性美,所以抹掉了目光、去除人的面部表情。第二个阶段,绘画对人的表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人们通过对面部表情的刻画获得了丰富的感情体验,这与单纯的身体美有所不同,但仍比较具体而严格。第三个阶段,是介入空间的人体美,这实际上与重气质重神韵的中国传统女性美有相似之处——都更注重个体与宇宙的沟通。相比于西方,特别是古代西方,中国的传统女性美则比较不同。如毫无人体细节东晋女史箴图卷,充满节奏感运动感的飞天等,都凸显了“以神统形”的思想。正如南朝画论家谢赫说的:“若拘

7、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中国古代的画家强调他们追求的是意境,刻画得很逼真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绘画与摄影中的意境记得在“摄影作品赏析”这门课中,老师曾经讲到齐白石的一句话:“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联系我自己的绘画经历:在“不似”的阶段曾努力地追求“似”,尽量遵循章法,谨记比例、透视、明暗对比、宁方勿圆、宁脏勿净……到了“太似”的阶段,又疑是有“匠人”之嫌。不甘心做匠人,观大师之作,才发现技术固然重要,却不是作品的灵魂,它只是一个手段,用来表达作者对世界的观察与体验,亦即老师谈到的

8、抽象(视觉)美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要求我们要能够提炼、突出主题,不拘泥于具体“形”,勇于表达抽象的“神”。我想,这种观点放在摄影中,准确地讲,是某一些摄影题材中(如新闻摄影就显然不适用),也是非常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