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700637
大小:3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20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平面图形的复习》德惠市第六小学张孝舫【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灵活运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平面图形知识的理解,并从中领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转化”、“推理”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
2、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1、系统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区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能灵活运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回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观察仔细的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呢?你还
3、能找到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吗?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观察——汇报交流——评价) 师: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动画城堡,需要哪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呢?请你给大家提出建议吧。(学生思考——汇报——补充)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板书:有趣的平面图形 师: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整理一下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吧。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平面图形特征的再认识。 ①师:小学阶段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种平面图形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②课件出示六种平面图形:
4、你还知道它们的特征吗?请你在统计表中写出来整理一下再和同学交流吧。 学法:学生独立在统计表中整理,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评价补充③课件展示并读一读。 2、平面图形周长的回顾与再认识。 ①师:你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请说一说。(学法:学生汇报——评价——课件展示并读一读) ②师:计量周长的常用单位有哪些?(学法:学生汇报——课件展示评价) ③师: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一说。(学法:学生在统计表中写一写——学生汇报——课件展示——读一读) 3、平面图形面积的回顾与再认识。 ①师:你知道什
5、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请说一说。(学法:学生汇报——评价——课件展示并读一读) ②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学法:学生汇报——课件展示评价) ③师:你知道下面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请说一说。(学法:学生在统计表中写一写——学生汇报——课件展示——读一读) ④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下面平面图形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法:学生汇报——课件展示——读一读) 4、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的回顾与再认识。 师:你还记得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呢?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让我们再来分享一下吧。(学法:学生独立思考—
6、—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展示推导过程,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个顺序展示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5、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用哪个平面图形作为基础能推导出另外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学法:学生汇报——评价——课件展示关系图)。 6、分小组,把以上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建构成一个网络图。 7,、班内交流,进行优化。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下列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学法:课件展示——学生独立——汇报评价——课件展示结果) 2、判断
7、。(学法:课件展示题——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结果) 3、想想、议议:分别比较下面两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①课件展示——学生观察——学生汇报评价 ②师: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呢?请你给大家说一说吧。(学法:学生说一说——课件展示结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4、数学与生活:计算环形操场的周长和面积。(教法和学法:课件展示图形和要求——学生独立——汇报结果——课件展示结论) 5、知识延伸和拓展:你能计算出这个图形中绿色部分的
8、面积吗?(教法和学法:课件展示图形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课件展示结论) 6、探索与研究:唐僧拿出三条都是31.4米长的绳子,已知八戒围成的长方形的宽是5.7米,他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沙僧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孙悟空围成圆形的面积是多少?(教法和学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