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化血红蛋白在基层中的应用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化血红蛋白在基层中的应用新进展【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应用;综述糖尿病(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近年已被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相结合,也就是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部分,其合成的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屮糖的浓度呈正比。近年来在基层也开展了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检测,其对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预后监测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o本文就糖化血红蛋口(IlbAlc)在基层中近几年來逐步开展的检测方法的应用
2、新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HbAlc的结构概述HbAl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蛋白糖基化产物。正常血红蛋白有3种:血红蛋白A(HbA),血红蛋白F(IlbF),血红蛋白A2(IIbA2),成人红细胞中主要含有IlbA。根据每个糖化位点和反应组成物,糖化血红蛋白分成若干个亚组分。亚组分(HbAlal,HbAla2,HbAlb和HbAlc)因血红蛋白B链-N末端缠氨酸的游离氨基与不同碳水化合物糖基化而形成。这些亚组分总称为HbAl。HbAla、HbAlb和HbAlc合称为糖化血红蛋白(GHb)[3]。在HbAl组成中
3、,HbAlc含量最多,约占全部血红蛋白(lib)的90%,其含量和平均血糖波动有直糖化血红蛋白在基层中的应用新进展【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应用;综述糖尿病(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近年已被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也是诊断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指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相结合,也就是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部分,其合成的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屮糖的浓度呈正比。近年来在基层也开展了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检测,其对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其预后监测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4、-2]o本文就糖化血红蛋口(IlbAlc)在基层中近几年來逐步开展的检测方法的应用新进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HbAlc的结构概述HbAl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蛋白糖基化产物。正常血红蛋白有3种:血红蛋白A(HbA),血红蛋白F(IlbF),血红蛋白A2(IIbA2),成人红细胞中主要含有IlbA。根据每个糖化位点和反应组成物,糖化血红蛋白分成若干个亚组分。亚组分(HbAlal,HbAla2,HbAlb和HbAlc)因血红蛋白B链-N末端缠氨酸的游离氨基与不同碳水化合物糖基化而形成。这些亚组分总称为HbAl。Hb
5、Ala、HbAlb和HbAlc合称为糖化血红蛋白(GHb)[3]。在HbAl组成中,HbAlc含量最多,约占全部血红蛋白(lib)的90%,其含量和平均血糖波动有直接关系。因为葡萄糖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血红蛋白(Hb)可在红细胞的120d生命周期内持续糖基化,因此HbAlc形成速率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lc含量保持相対不变,因此可反映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相比,HbAlc检测与抽血时间、空腹、胰岛素使用无关,可更客观的反映体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和总体的变化趋势。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己经成为糖尿病(DM)临床常规检测
6、项目[4]。一直作为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和DM并发症的风险的测定指标,应用于临床和科研中[5-7]o2HbAlc的检测方法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测定方法有很多,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糖基化与非糖基化组分电荷差异为基础的方法,如阳离子交换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泳法等;第二类:以结构特征差异为基础的方法,如免疫法和亲和层析法等。第三类:依据化学方应性质不同的方法,如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等。目前临床实验室测定HbAlc主要存在以下五类检测方法。2.1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不同成分的血红蛋白其带电荷性质和数量的不同,通过离
7、子交换树脂的吸附达到分离和分析HbAlc的效果。该方法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小于3%。检测结果不受所存在的变异系数HB及其衍生物和各种共存干扰物的影响。精密度好,性能稳定,并且检测快速。是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最稳定的方法。2.2亲和层析方法亲和层析中应用最多的是硼酸亲和层析法。利用管柱层析法,与硼酸盐结合的所有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lc、HbAla.HbAl等被分离和分析测定。亲和层析法不受异常血红蛋白的干扰,只检测所有糖化的血红蛋白而不涉及电荷的多少。结果直接以HbAlc百分数表示。这种方法对温度不敏感,操作简便,快速,其变异系数(CV)
8、仅为3%。2.3免疫化学法利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