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50019
大小:298.2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9-19
《唯识三十颂的思想大意(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唯识三十颂的思想大意唐思鹏•、解释颂题(一)略释唯识之名义1、依清净教建立唯识“唯识”一名为佛陀所说,大乘方广经中处处可见。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卷三)佛对慈氏菩萨云:“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大正藏》卷16-第698页.中栏)可以说完整的“唯识”一词就见于这部经中。《成唯识论》(卷上)转引《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o(《大正藏》卷31-第39页.上栏)“唯有识无余”者,这既道出了唯识无境的道理,同时也可以说是唯识一名的出处。其它
2、经中虽无显著的唯识之名,但具唯识之义的圣言不胜枚举。“唯识”一名在某些经中又名“唯心”。首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云:“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大正藏》卷8-第991页.下栏)此中心指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而《厚严经》把八识说名是“唯识”,此经把八识又说名是“唯心”,这就说明“唯识”与“唯心”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义语。八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同卷中又云:"心是识"。(《大正藏》卷40•第)同经(卷十九)更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大正藏》卷10-)“心造”即识变义,这里同样说明了唯心也就是唯识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云:“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大正藏》卷45•第)“唯识”一名是梵语摩怛剌多毗若底的音译,以明唯独有识,无有外境义。《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云:“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大正藏》卷43-第239页.上栏)一般凡夫把根身认为是实我,把器界认为是实法;或把能认识的识
4、认为是实我,把一切被认识的对象(包括能认识在内)认为是实法,这种认识上的我法,佛法称为外境。其实除有凡夫颠倒的迷执外,根本无有所执著的外境(我法)可得,故说外境是空。何以故?根身器界从唯识学的角度看,它全由第八阿赖耶识之所变现,所谓“内变根身、外变器界”者是;就是前六识所见的色等诸法,也全是自识夹带的相分种仗彼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为本质境而别变的,怎么可以说有离开识的外境呢?这就是《述记》对“唯”字解有二义中的第一“简别义”。所谓“决定义”者,即远离增减数。唯识学认为:若略说即心、意、识三种,如前引《厚严经》颂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颂所说。《成唯识
5、论》(卷五)转引《入楞伽经》颂亦作如是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大正藏》卷31-第24页.下栏)《解深密经》中有〈心意识相品〉而亦说为三。所以谓“略说即三”。从三言,无增益(添加)之过。是故《三十颂》中首颂末句也说“此能变唯三”,即初能变的阿赖耶识,次能变的末那识及三能变的前六识。此就略而说,若广说者,则有八种,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如《入楞伽经》(卷第八)中云:“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正藏》卷16-
6、第599页.中栏)(注:此中阿梨耶识即玄奘大师所译的阿赖耶识,其它诸识新旧两译同名。只不过在前后顺序上略有差别。《显扬圣教论》(卷一)作如是排列:“问:何等为识?答:识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识、意及意识'o(《大正藏》卷31•第480页・中栏一一下栏)故前把身识排在最末,后把意识排在最末。而其它《百法》、《瑜伽》等论,皆是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如是次第而排。)此八种识,非是六种、七种,故无损减之失。《大乘入楞伽经》(卷五)亦云:“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普摄于大乘”°(金陵刻经处本,下册第二十一页B面)既决
7、定唯此八种,不是九种、十种,当然亦无增益之过。《成唯识论述记》中说识唯三、唯八云:“一类菩萨说唯识与诸小乘等,执心意识义一文异。又复彼执识唯有六,则是减数。《楞伽经》说八九种种,如水中诸波,说有九识,即是增数,显依他识,略有三种,广唯有八,离于增减,故说唯言”。(《大正藏》卷43・第239页.上栏)这就是《述记》对“唯”字解有二义中的第二“决定义”。“识”者,了别义,了谓觉了,别谓分别,识对境界有觉了分别的作用,故名识。用现在的话讲,认识名识,也就是说识是一种认识能力。认识有二:一是能认识,指心、心所法,二是被认识,指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诸法;能所
8、认识结合,才是圆满的认识义,也才是识的范畴。2、依清净理说明唯识“唯识”者,简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