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12580
大小:3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2
《高中生物练习题(绪论)生物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生物练习题(绪论)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不具有严整的结构 B、除病毒外,生物体都具有严整的结构C、所有生物都具有严整的结构 D、细胞是一切生物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2、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是:()A、适应环境 B、光合作用 C、生长发育 D、新陈代谢3、一般说来,生物共同具有的生命活动是:()A、细胞分裂 B、组织分化 C、反射 D、生长发育4、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子,种在泥塘里仍能长叶开花,但其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这说明生物体具有:()A、适应性 B、遗传性
2、 C、变异性 D、遗传和变异性5、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野兔会用后足敲击地面发出“噔噔噔”的响声,决定动物这种“报警”行为的是:()A、遗传性 B、变异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6、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负地性说明生物体具有:()A、适应性 B、抗旱性 C、应激性 D、遗传性7、生物科学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已发展到:()A、细胞水平 B、个体水平 C、分子水平 D、生态系统8、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生殖季节里,长出蓬松而分披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于:()A、适应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
3、、遗传性(1989年全国高考试题)9、生物体所以能表现为生长现象,是由于在进行新陈代谢时:()A、新陈代谢旺盛 B、同化作用等于异化作用 C、同化作用低于异化作用 D、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10、下列属于生物应激性现象的是:()A、蝗虫的体色与绿色的青草一致 B、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黄蜂身体上黄黑相间的条纹(1998年湖南省生物奥赛初赛试题)11、我国种植水稻已有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水稻仍然是水稻,但在品种上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生物体有什么特性:()A、生殖和发育 B、生物体具有严整
4、的结构C、遗传和变异 D、生物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12、生物体不会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灭绝,是因为生物具有:()A、生长现象 B、生殖作用 C、遗传性 D、适应性13、草履虫从含盐的水滴中游向清水滴的现象叫:()A、反射 B、应激性 C、适应性 D、遗传性14、生物的各个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向前发展进化,这是由于生物体具有:()A、稳定和连续的特性 B、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死和发育的特性 D、应激和适应的特性15、夜间利用黑光灯来诱杀农业害虫,这是利用:()A、蝶类的趋光性 B、蝶类的应激性 C、
5、蛾类的趋光性 D、蛾类的条件反射16、乌贼体内有墨囊,遇到敌害时,墨汁从漏斗里喷出,染黑海水,乌贼趁机跳之夭夭。这一现象说明生物具有:()A、适应性 B、遗传性 C、变异性 D、应激性17、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A、适应性 B、向地性 C、向水性 D、向化性(2000年7月上海高考试题)1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都有严整的结构 B、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一切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 D、鱼的体形呈纺锤形是对水生生活的
6、适应19、下列植物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 B、含羞草的小叶合拢C、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20、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应激性的是:()A、老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 B、青草地里的昆虫多数是绿色的C、狗遇生人狂吠 D、植物的根向地生长21、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物体:()A、具有严整的结构 B、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对刺激发生反应C、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自我更新 D、具有生殖发育和产生后代的特性22、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
7、()A、新陈代谢 B、生殖和发育 B、遗传和变异 D、应激性23、下列哪项是生物体都具有的生命活动:()A、细胞分裂 B、食物消化 C、反射活动 D、新陈代谢24、在生物的下列基本特征中,哪一项不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须的:()A、应激性 B、适应性 C、新陈代谢 D、生殖作用25、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将芥子油涂在纸上来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这是依据生物体具有的什么特性来进行的:()A、应激性 B、适应性 C、遗传性 D、变异性26、生物体生长的根本原因是:()A、细胞分裂 B、物质代谢大于能量代谢 C、
8、细胞生长 D、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27、下列不具有细胞结构的一组生物是:()A、细菌和变形虫 B、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 C、真菌和草履虫 D、蓝藻和乳酸菌28、下列各项不属于应激性的是:()A、根向地生长 B、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