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53647
大小:2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0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课时立体图形的复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本节的复习课更便于培
2、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等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
3、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1)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利用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做练习(3)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分哪三种情况?(4)说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迁移运用圆面积推导的转化思想)(5)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做练习(6)回忆说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实验过程。(7)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4、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辩论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1.屏幕呈现:一个圆柱体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分米。(1)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圆柱、圆锥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创意?(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①木料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②木料的体积是多少?③把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解决
5、问题的能力。 2.解决问题。(1)圆木滚动一周的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只算一个侧面。(2)给圆木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可涂整个表面,算一个侧面+两个底面(3)这根圆木的体积是多少?(4).把这根圆柱形的木头削成最大的圆锥形,这个圆锥形的体积是多少?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那怎样“削”才算是最大呢?你能用四句话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预设回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2倍,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三分之二。〔设计意图:〕将圆柱削成一个最大圆锥,让同学们
6、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积。〔教师引导:〕有同学说可以把圆木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说说可以怎样来切? 〔预设回答:〕①可以横切,分两段切一刀,增加两个大小相等的底面,分三段切两刀,增加4个大小相等的底面,以此类推。②还可以沿直径纵切,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长和圆柱的高相等,宽和直径相等。〔课件演示:〕横切和纵切〔设计意图:〕横切、纵切两种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课件的演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6).
7、 如果一个圆锥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均相等,那么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三)、扩展题•一段圆柱体木料如果截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增加6.28平方厘米,如果沿着直径垂直劈开两半,它的表面积将增加80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表面积。原圆柱的两个底面:6.28平方厘米增加的一个侧面:80÷2=40平方厘米即:d×h=40平方厘米原圆柱的侧面s=лdh=3.14×40=125.6平方厘米原圆柱的表面积:125.6+6.28=131.88平方厘米(四)、课堂小结: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收获和感受。 附: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
8、 基本公式圆柱 两个底面,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一个侧面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圆锥 一个底面, 一个侧面 体积=底面积×高÷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