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45664
大小:1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1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体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体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2、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3、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4、学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引导大胆猜想,实现猜想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学法指导:猜想→讨论→操作→讨论→概括→尝试→辨析→总结教学用具:课件,学习用具: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的学具教学过程:一、激疑引入。同学们,你们向窗子上看,钢筋是什么形状的?如何求它的体
2、积?你有办法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探究新知。1、猜想。现在该怎样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不妨大胆猜想一下好吗?2、表扬鼓励,实践迁移。(1)有同学既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让学生互相讨论,思考应如何转化,然后组织全班汇报(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2)操作:学生操作学具,切割拼合。(3)感知:将圆柱体模具(已切好)当场演示。①让一位学生把切割好的一半拿上又叉开;②另一位学生将切割好的另一半拼合上去;③观察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同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观察
3、、对比、分析。(4)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5)讨论: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有什么联系?(6)汇报:你发现了什么?圆柱→近似长方体①体积相等②底面积相等③高相等④表面积不相等,⑤概括总结:a、让学生试着总结公式;b、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用出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3、运用新知,尝试解答例题例: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1)尝试:让学生理解题意,自己尝试解答。(2)展示:(3)讲评:组织学生讨论,找出错因。①必须先统一单位后再
4、列式计算。②计算体积应用体积单位。(4)拓展: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该怎么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如果已知的是底面积直径d和高h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计算公式,再相互交流。例: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订正。三、学生练习实际应用:1、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5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把一个底面积半径为2厘米的圆柱,沿底面半径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你能提出来哪些问题?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练
5、习1、2题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圆柱转化近似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然后顺势提出“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
6、满足。在体验“生活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与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获得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需的数学。(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本节课中,我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尽量延长小组交流的时间,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的价值不在技能而在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是安排了一整套指
7、令让学生进行程序操作,获得一点基本技能,而是提供了相关知识背景、实验素材,使用了“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想的?”等这样一些指向探索的话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而不是去模仿复制别人的数学。因为我想:自己的,才是有价值的。(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为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在自主探究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