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

ID:42231386

大小:17.9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0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_第1页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_第2页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_第3页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_第4页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质在水中溶解说课稿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说课稿  二校九年级丁卫国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常见一种混合体系,在生产中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以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化学课中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从而为从理论上认识溶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分析

2、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本单元的2、3节刚刚学习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仍然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视角去理解、解释溶液形成的过程和溶液的特征。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三、教学目标: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一节课中,需要掌握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是:  1.溶液的定义、组成、性质、命名、用途。2.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乳化作用  需要掌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1.对比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不同外观表征的对比分析自己

3、得出溶液的定义。  2.能够把宏观上溶质溶剂和微观粒子结合起来,理解溶解的过程就是溶质的粒子均匀分散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进而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溶液与浊液的本质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是:1.了解溶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溶液、浊液等中所分散颗粒直径的不同,导致分散系性质差异的事例。  -1-  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方法论教育。  在以上这些三维目标中,重点是前两个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和熟练,难点是分析方法和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实质。四、教学环节:  本节教学共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个环节。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4、“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消毒酒精等,在前几章学习中用到的稀硫酸、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都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呢?牛奶是不是溶液呢?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制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再通过自己的学习解释问题。讲授新课  首先演示蔗糖、盐、粉笔末和植物油等物质与水混合的实验,让学生找四支试管中物质的相同点,然后观察四种混合物的外观,并根据外观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区分溶液与非溶液。让学生根据外观特征区分溶液与非溶液,既锻炼了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又渗透了对事物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方便研究的重要科学思想。  学生成功

5、地进行了区分后,接着询问学生“你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溶液与浊液外观的差异中总结提炼出溶液具有的均一性、稳定性等特征。  此处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升华的关键阶段,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自己总结出溶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情,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发生困难时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后,让学生解答导课时的问题“水、牛奶、豆浆等是不是溶液?”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溶液定义和特征的理解。  接着教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糖和盐溶于水后消失不见了?”“为什么粉笔灰和植物油还清晰可见?”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分析溶

6、解的过程是溶质的单个粒子均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的间隔中,而浊液中存在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分散的微粒大小不同,使得它们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从微观上又一次解释和强调了溶液均一稳定的特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播放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微观过程。  在学生充分理解溶液定义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溶液都是混合物”导出溶液中至少有两种成分-溶质和溶剂。讲授区分溶质溶剂的方法和溶液的命名方法。并通过“指出碘酒、糖水、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等几个简单练习  -2-  进行强化。  教师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前面学过在化学反应中经常伴随着能量变化,那么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演示“

7、将NaCl、NH4NO3、NaOH分别溶于水,测定反应前后的液体温度变化的演示试验”展示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的动画演示,讲解,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吸收热量;一是物质的分子、离子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放出热量。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不同物质溶于水出现的不同的吸放热情况?并尝试想象这些特点在生活中可能有哪些用途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也提示学生如何把科学发现应用于实际,转化为生产力。  再次展示氯化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