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西方的先哲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古代东西方的先哲(一)求职表姓名孔丘,字仲尼国籍户籍地身高婚姻状态年龄68岁专业毕业院校特长应聘职位工作经历鲁国山东曲阜九尺六离异儒学自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行政管理(如宰相)自学礼乐30岁开始办私学50多岁任中都宰、司空、司寇55岁周游列国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题一:您的工作动机和愿望是什么?题二: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办法治理国家呢?面试礼、仁、中庸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重读经典:倾听孔子的心声】﹡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曰:“君君,臣
2、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解读《论语》之礼思考:礼的含义?“礼”的思想: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含义:②地位:③方法:④评价:“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克己复礼”(个人、社会)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有利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思
3、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互为表里”思考:协调仁与礼的方法?“中庸”“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来!民鲜久矣。”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解读《论语》之中庸思考:中庸的含义?“中庸”的思想:(1)含义:“恰如其分”(2)达到中庸的方法:“和而不同”思考: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
4、依据面试结果孔子被拒绝了请你给孔子一个合适的工作建议:办学(二)“孔子学院”请你为孔子学院写一份招生简章校训: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办学成就:仁、义、礼、智、信“成人”、成“君子”《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1.对中国:①政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②教育: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③文化:整理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
5、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儒学中受到了启发、借鉴和鼓舞3.对欧洲:(三)、儒学对后世的影响二、柏拉图的思想(一)柏拉图思想形成背景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日益不满。B、受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影响C、游历四方,考察各地②二者关系:理性世界与感觉世界是对立(二)、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理念论(1)主要内容:①世界由两
6、部分构成:理性+感觉③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理性世界(理念):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具体事物):虚假、残缺而变幻(2)评价: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2、政治思想:理想国A、代表作:B、主要内容:①三个阶级构成②国家和谐状态:③国家统治者: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②理想国终成乌托邦C、评价: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国家
7、篇》即《理想国》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Vs主要相同与不同之处?●相同:①生活时代:②周游各地:③著作文体:④思想的影响:⑤政治上:理想;人治;⑥教育●不同:①研究侧重点:②政治上:统治者③哲学思想:鬼神观探究相同之处:1)时代大体相同: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2)都是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孔子的“礼”、“仁”“中庸思想,他们的思想主张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学校,培养大批人才,他们教育思想影响深远4)两者都比较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并且
8、都最终倒向人治。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属于当时当地公认优秀文化成果不同之处: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1、哲学:①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②确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2、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