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替换和重复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替换和重复对比研究摘要:语篇衔接作为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应用到翻译的研究。连淑能教授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对中英衔接手段中的替换和重复进行了详尽的对比。本文基于前人关于衔接理论的研究上,尝试着以连淑能教授关于语篇衔接中的替代和重复两方面的研究为出发点,对沈从文先生的散文《鸭巢围的夜》以及其英译文中英汉衔接手段的使用进行定性分析,以了解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一替换和重复上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根据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处理翻译中语篇衔接的问题。关键字:衔接理论;替换;重复;《鸭巢围的夜
2、》;翻译一引言语篇衔接理论的建立,以韩礼德和哈桑1976年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为标志,对语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壮麟(1995)、朱永生(2001)、张德禄(2001)等学者都对衔接理论进行了补充研究。而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将英汉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语篇分析,如左岩(1995),对比分析了《背影》及其英译文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彭明强(2008),主要从形合与意合角度,谈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及翻译策略;宋燕(2012)以《想北平》汉英两个版本为例,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进行实证研究。他们的尝
3、试证明了将语篇衔接理论分析引入翻译研究的可能性,也给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鸭巢围的夜》是沈从文《湘西散记》中的名篇,体现了沈先生散文创作的特点及最高成就。该散文基于沈先生1934年回家探亲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描写了鸭巢围冬天漫长寒冷、美丽迷人的夜,更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妇女等人物细腻深入描写,集中表达了沈先生对湘西世界的思考和感情。“汉语文学英译巨匠”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Yang),较为成功地翻译了该散文。译文文字优美、地道,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貌。本文试图对《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提供一个新的研究
4、角度,拟从Halliday衔接理论出发,着重采用连淑能教授对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的替换与重复分类标准,对《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出现的替换与重复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一替换与重复方面的使用异同,并且尝试着从语篇衔接手段角度,再次解读欣赏《鸭巢围的夜》及其英译文。二、实证研究分析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2007:3)o我们依靠各种衔接手段、机制(如词汇、语法等),来体现语篇的衔接关系,实现
5、谋篇的意义,使篇章连贯起来。连教授将替换分为替代、省略和变换三种情况。其中,替代又可包括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性替代。国内学者认为(如左岩1995),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篇章衔接手段使用上具有差异,但大致分类也可归为以上几种。具体分析如下:3-1替代英语替代主要集中表现在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连接代词及一些名词等方面。这些替代词所替代的语义,可以在上下文中寻找。连教授认为,在英语语篇中,代词之所以使用频繁的原因,主要是可以避免重复(2010:224)o除非有意强调,或出于修辞需要,英语在遣词造句中,总是尽量避免重复,这样
6、不仅使英语行文简洁、有力,也比较符合英语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而汉语的替代形式,主要表现为:这、那、她、他、它、自己的、一个、那个、有些人、有些事等等。但在汉语中,由于没有诸如"who,whom,that,which,what"等代词,因此在篇章组织上,汉语代词使用频率较少。如在《鸭巢围的夜》原文及其英译文中,原文的替代使用次数,大大少于英译文。我们可以具体来以下例子:即或是河水永远涨不到处,吊脚楼房依然存在……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这些人的疲劳
7、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Timberwasthemainproductsshippedfromthisriver,•••thoughtherewasnodangeratallofflooding,・--Andbecausetheywerethere,theboatmenwhograppledyearinyearoutwiththecurrent,theirpassengersnearlyboredtodeath,andothertravelerstoohadsomewheretorest・Theycouldsha
8、keofftheirwearinessandlonelinessinthesehouses(2009:74-75)・在所选取的例子中,英汉第一句都出现了“河水”、"this:river"、"楼房"、"thosehouses",原文接着重复“沿河”、“楼房”,进一步展开描写,使文章前后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