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81483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7
《论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论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摘要:汽车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笔者通过课程内容选取与重构、教学方法的优化,让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中职生汽车机械基础职业索养一、职业素养的概念所谓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前三项是职业素养的根基,后一项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职业
2、人生的表象。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1・中职生的特点决定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中间有近五分之四的学生不具备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九年义务教学筛选下来的“问题产品”O这个群体呈现两个极端,一种是老实巴交,另一种是调皮捣蛋。他们自我控制和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相对弱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将来的路是很难走好的。2.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决定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中职教育发展的生命力,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在生产一线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型人才
3、。目前,企业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重做人的水平。中职教育不应该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企业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只有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和谐统一,才能够提高人才的质量。三、具体实施方法1.课程内容的选取与重构围绕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汽车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课程。它包括机械制图、汽车常用材料、常用机械和机构、液压传动等知识。在内容多课吋少的情况下,笔者始终围绕“以能力为木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学目标,坚持“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以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
4、需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重构,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将传统的教学内容糅合到汽车机械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项冃。在每个学习项冃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过程屮,学生工作态度的养成得以同步进行,职业素养的养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2.教学方法的选择立足于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1)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利用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课程的性质、任务,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轴与轴承的认识与选用学习中,
5、我们以EQ1090变速器的拆装为载体,通过“拆装一自主学习一内容教学一完成工作页一任务评测”的方式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在整个学习项目完成后,学生的团结协作、沟通、动手能力、安全意识均有一定的提升。(2)采用案例教学法。我们利用“虚拟+实物”引入汽车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汽车内部构造多而复杂,且由许多不同的机构组成,我们在拆装认识实训基础上,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展示其特性,然后再结合汽车实物演示讲解。通过实施“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6、(3)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我们以对某些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利用“准备一教师示范一学生模仿一练习总结”四个教学环节训练学生基木技能,培养其职业能力。学生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女口:钳工项冃实习。笔者选用汽车中的典型工件进行实操训练,让学生实操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和要求进行。在该学习项目中,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影响学牛,学牛不仅能掌握机加T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常用量具工具的操作技能和使用方法,还能正确使用机械工作手册,同吋培养了安全操
7、作意识及5S环境品质管理意识。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举足轻重。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教学设计的精心,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都应该让教学服务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周建良•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作者单位: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