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

ID:41977057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5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_第1页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_第2页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_第3页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_第4页
资源描述:

《“感性的艺术--唐宋词美学品格论”讲座报告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讲座报告学号:20141804780姓名:杨芸艳专业:工商管理类听了何老师讲的一些关于古典诗词的知识,让我对诗词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古典诗词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情感记忆,还是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格记忆。透过这些诗词,我们的目光可以穿越百年、千年,回到我们民族的曾经,有战争、有青春、有理想,还有胸怀天下仁人志士的爱与恨、情与仇。很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深厚的一笔财富,让我们更深入真切地去了解历史。真隐士的情怀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上,还有很多看上去像隐士一样的人,比如东晋的陶渊明。他隐居在庐山脚下,写了一首《饮酒》一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

2、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南北朝是个乱世,出现了很多假隐士。比如,当时有一个皇上觉得朝廷的风气不好,他就找来几个知识分子,给了他们一笔钱,一点粮食,让他们到山里面隐上一、两年,然后等到有一天,皇帝发诏书广求天下贤士,这些人就应召而出。而陶渊明和他们不同,他是真的隐士。看他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实际上,陶渊明是天天能听到车马的声音,但心不在人境,所以不管离街道住得有多近,都感觉不到喧闹之声。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希望在人世间以外建立自己理想内心世界的知识分子。盛世的悠然唐朝有290年的历史,人口规模六千万左右,而在这将近300

3、年的历史中,录取的进士不到一万人。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封建时代的进士才是真正的时代精英。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在19岁考取举人,21岁考中进士第一。与此同时,王维是一个造诣精深的国学家、出色的画家,他是南宗画代表人物,同时还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和一个非常了得的音乐家。唐朝的社会文学艺术全面的才华都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王维的官位高至五品,他用诗、书、画、茶、棋和琴来表现诗人的情怀。盛世不仅是悠然的,还是浪漫的。现在已经荡然无存的唐代大明宫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相当于四个故宫。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情感记忆呢?这时候,李白就该登场了,他确实很浪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4、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还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敢说的不是他一个人,他们那一代人都这么说话。在这样一个浪漫时代里头成长起来的老人,依然有着青春的气息,所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挫折没什么,现在我早就走过万重山。这正像刘禹锡后来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以,唐朝留给我们最强大的民族情感,就是它的青春、开放、包容、浪漫,还有它的从容。在这个真正的盛世,人们的精神状态也就比较悠然了。两宋的雅韵宋朝是一个从容不迫的朝代。唐朝虽然辉煌,但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结构最完善的莫过

5、于宋朝。苏轼是科场的骄傲,在宋代历史上没有像他这么一个高能的人,在吏部的高考中获得第二名。其次,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也很高。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是北宋诗歌的代表;苏轼的词跟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式的代表;苏轼的散文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北宋散文最高级别的代表;苏轼的书法和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首;苏轼擅长画枯木和竹子,是湖州画派代表之一;苏轼的为官也是罕见的,大官小官全都做过,青年得志晚年失意。苏轼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一一当所有一切都归于零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苏轼在晚年的诗《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僑州”,说自己一生干了

6、3件事,40多岁贬到黄州,50多岁贬到惠州,60多岁贬到海南岛。既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所写的诗都表现了一种不消极、不落寞,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又流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这就是两宋的雅韵。明清的达者郑板桥是清代的大书画家,虽然官不大,但是有正气,他写《道情十首》时30多岁,诗中表达即如此消极,“无非唤醒痴声,销除烦恼”,这和苏东坡相比是不同的。第一,苏轼在吃了苦以后有所体会,他的达观和豁达用在苦路上,郑板桥是在没有进入仕途之前就打了

7、预防针。当时他没有考科举,才30多岁就稍微流露出这种想法:看破一点,什么功名都是一场空,倒不如做个清闲的人,喝点酒,醉醺醺在山路上走。郑板桥认为人世间走一回,进去的时候两头驴,出来的时候还是两头驴。这明显是和苏东坡有点区别的:一个是仕途风浪当中历练出来的感悟,一个是未进入之前给自己打的预防针。从渊明一直讲到板桥,真是一代有一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人生,一代有一代社会。我们研究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绝不是出于某种恋古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理解又有点机械。应该从前代中国人当中找寻我们对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