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3822
大小:2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4
《(精品)和谐校园的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论文题目《建设和谐校园涉及的因素》姓名单位惠城区汝湖镇新光小学2011-06-20建设和谐校园涉及的因素长期以来,在我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很多时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中的一些“畸形儿”,较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和目标,更关注的是升学问题,而学校随之一切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及管理都为升学、质量目标服务,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发挥、个性的创造及个性的释放,个性有时
2、往往受到压抑,从而引发从包括个性心理等一系列不和谐问题出现。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现代教育所要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学校现代管理和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使各层次的人得到新的发展、形成。那么和谐校园的建设,涉及那些因素?我就这方面作一些浅谈:一、教育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1)教育环境和谐发展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大家知道,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
3、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学校条件范围内,让学生多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多参观、多参加社区、学校周边的一些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亲历亲身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如,多参加学校、社区周边一些公益劳务;到社区周边的工厂(当然耍选择生产相对安全的厂)参观,或条件允许的话,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劳作,甚至与厂工人同进餐,去体验工人劳务的辛勤和不容易。在农村,农民春耕秋收吋,亦可让学生去田间地里体会农民的辛劳。这些社会环境因素的教育,比在课堂苍白无力的教育胜过百倍。(2)另一个教育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学校教育环
4、境与家庭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所以在和谐校园建设更重视家庭教育这一块,主要通过家访、电访、校讯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尤其是我们的村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更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主耍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
5、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3)再一个环境因素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好的校园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净化工作,发挥校园景点的宣传作用,增强师生的爱校意识,发挥静态环境的启迪作用。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
6、熏陶。二、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协调发展与管理的因素。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学科教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对各教育主体诸要素间要协调发展管理,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全校第一责任人、管理者,要在为学校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人格魅力去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耍求同一学科教师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壁垒与偏见,要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
7、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教师发展之路,要让教师在和谐互动的氛圉中,来完善学校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三、各学科间互动协调发展因素。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升学率问题压力最大,学校各学科自然形成“主科”和“副科”的概念。考试的科目是主科,分值比例大的是主科,其余为副科。由此,学科间地位、课时、作业,学生重视程度都发生了偏斜,难以形成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更不要说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耍教师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成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
8、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四、是“五育”间各因素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抓学校教育时,不仅要抓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参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要改变重智育轻其它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教育专家指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