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ID:41930717

大小:2.60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9-05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_第1页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_第2页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_第3页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_第4页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石壕吏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老妻卧路

2、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石壕吏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朗读háoyúyèshùqúnyìngyèY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

3、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  )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字词:投宿越过跑多么上前说话最近苟且的活着吃奶的孩子老妇应征能够断绝只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整体把握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为什么?2、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3、诗中哪些句子

4、表现了战争的残酷?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切的同情诗旨: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人民全诗小结: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

5、话描写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想一想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想一想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捉人赏析1: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想一想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呼啼怒哭赏析2:本诗

6、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想一想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赏析3: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

7、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讨论问题探究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拓展练习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8、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望岳》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2、托物言至,气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