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

ID:41914430

大小:47.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4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_第1页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_第2页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_第3页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顺应天道自逍遥论庄子的逍遥思想张笑莹学号20126128《庄子》是战国屮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堪称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曾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Z作,莫能先也。”“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逍遥”是生命自由的人生观,“心斋”与“坐忘”是庄子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万物齐一”是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的世界观。“逍遥”是心灵所达到的超然物外、闲放不拘的境界,庄子追求精神上的一种无拘无束、无所牵挂、自由自在的状态

2、,他基于对生命的关切和超越人生困境的渴望,提出了逍遥思想,表达了庄子对心灵自由的憧憬与追求,然而这种自由不同于近代西方所提的自由,更指一种安然自在之意,即身处物质世界,心灵却能超然物外、收放自如,不为名所闲,不为物所累,达到--种无所待、无拘无朿、自在逍遥的境界。一、逍遥之内涵“逍遥”一词并不是庄子首创,《诗经・郑风•清人》中有“二毛重乔,河上乎逍遥”,《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这里的“逍遥”均有安闲自在之意,多与形体彷徨徘徊相关。崔大华曾指出:“根据《诗经》、《楚辞》的用例,所谓'逍遥',也就是翱翔,表示鸟的飞翔,

3、是以此寄托人对自由自在、悠闲自得、不受约朿的向往。”《庄子》开篇即为《逍遥游》,其中有一段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惠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椿。其大本臃肿而不屮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屮规矩。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惠子欲以此批评庄子的言论对人生和社会没有实用价值。而庄子答:“今子有大树,患英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之乡,广寞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由此可见,庄子认为物的意义就在于其无用性,人无须为无用而感到担忧,应该安之若泰,举手投足之间尽是自在逍遥,即达到一种无拘无朿、自由自在的精

4、神境界。庄子这种“逍遥”境界的表现即为“游”,从根本上说是心灵之游。《庄子》一书中,“游”与“心”常连用,因此“游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且夫乘物以游心,拖不得已养屮,至矣”(《人世间》)。这些都说明了“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精神的漫游。人处在人世I、可,形体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必妥协于、迁就于物质世界。心却不同,它可以化一切物于无形,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朿缚的精神境界,一切外在物质被心所消解于无形,心灵能够在这里无所牵挂地畅游。“逍遥游”是

5、“无所待”的自由,指人的心灵所达到的超然物外、闲放不拘的境界,不为欲所动,不为物所累。庄子的“逍遥”是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的超越人生各种困境的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超越了一切,无时空之限,无是非之辨,解决了人生一切苦难,内心充溢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喜悦和快感。这是人生最佳的境界,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二、生命之困,逍遥有待在庄子眼里,人未能达到逍遥的原因是“有待”,即有所依赖和追求,要达到“无待”逍遥之境,就是摆脱生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置生死存亡

6、、穷达祸福、得失毁誉于度外。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却是十分困难。庄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极少数人的奢侈繁华建立在对大多数人的压迫剥削上。面对一个充斥着苦难的世界,作为一个向往逍遥无待的和人,庄子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所面临的诸种困境,其对生命困境的描述主要包括来自于个体的困境和来自社会的困境。首先,来自个体的困境包括生死之困和情欲之困。生与死是人生必然要面对的,庄子对此有深刻体会,《庄子》屮关于生死的论述比比皆是。《庄子•知北游》屮说:“人生天地Z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111焉;油然滲然,莫不如焉。已化而生,又化而

7、死。生物哀Z,人类悲《达生》叹曰:“生Z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田子方》更是借孔丘之口悲叹道:“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庄子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极其短暂,快到“日夜无隙”、无法停止,然而作为自然万物一份子的人,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在起作用,这些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除了生死Z困,个体生命还要面对情欲Z困,庄子认为:“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欲望往往是造成人精神负累的重要因素

8、,因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能也。”(《庄子•庚桑楚》)在庄子看来,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都是“生之害也”、“天下之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