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ID:41897998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4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_第1页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_第2页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_第3页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_第4页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研究摘要:生均成本是制定财政经费投入的重要依据,但迄今缺乏统一核算框架。高校教育共享经济模式在快速发展。在该框架下,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耍求将教育资源与非教育资源区分,对应于将学校总支出实施成本与费用分离。通过引入共享项,可以构建共享框架下生均成本核算模型。关键词:高校;共享经济;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完全闲置,170所高校价值25亿元的23种精密分析仪器,约40%的年使用时间不到500小时[1]。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2、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短缺与浪费共存的问题。我国高校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维持运行,生均成本的合理计算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否准确,这一点备受关注①。其次,财政拨款多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如果生均成木核算清晰,财政拨款就不会与高校真实合理需求相背离。最后,高等教育渐趋产业化,高校再不能不惜成本投入,必须重视成本管理。尽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核心概念Z—的生均成本如此重

3、要,迄今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核算框架或模型[2,3]。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统一核算模型。、高校资源共享模型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任何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和物资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系统。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定义了共享经济,并指出,“我们的经济止以协同共享的模式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易模式”。[4]假设某主体的全部资源包括K个子类,即资源向量Xi=(xi,1,xi,2,…,xi,K),其中xij表示i的资源j,N主体

4、共享系统的资源向量。价格体系Pi=(pl,P2,…,pK)是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公允价格。主体i用于共享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主体对系统贡献的程度。整个共享网络的资源禀赋。[5,6]任何资源的获取都有成本。资源共享的成本包括为实现共享的初始不变成木和由资源量决定的可变成木,,其中,描述了参与者贡献单位资源的成本,体现为预处理成本;即初始投入,包括软/硬件投入、安装费用等。引入共享系统的受益人数S,定义共宇收益:假设ti(1)为常量,且pi,j(1)fp且ci,j(1)—c,则上式简化为:

5、英中,R表示每个共享者效用与变动成本之差,T代表不变成本。注意到,首先,根据上式,只有当资源共享的收益高于成本,该资源用来共享才有意义。其次,共享范围越大,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R与T应表示为R(1)和T(1),近似为倾斜的曲线。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共享范围的增加以及使用率的提高,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总收益与共享范围不再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共享范围达到mo时,资源参与共享后的收益刚可以弥补成本,即超过nl,共享资源才有意义。(2)共享范围达到n2()时,资源共享范围恰好

6、在边际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共享该资源可获最大收益。可见,并非所有资源都应参与共享。如高校定制化的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各种后勤管理系统,其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共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可见,把高校资源划分为共享性教育资源和独享性非教育资源对于共享模型來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生均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针对这两类资源的支出分别对应于高校系统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这种划分在生均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二、共享模型下生均成木的核算前面的分析基于产出端,对于财政拨付,更关注成本分析。假设…个最简单的共享模型,即

7、高校A和高校B间共享一项资源。高校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共享收入和其它。定义高校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即C=Ccdu+Cnon-edUo定义高校学生数量(简化为仅有本科生)为N,因此,全口径下的生均成本即,显然更具意义的生均成本是,首先,只有真正用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才更符合生均成本的含义;其次,共享框架下,非教育类支出没有共享效益;再次,教育类和非教育类支出有着完全不同的优化策略。注意到如此计算牛均成本应以权责发牛制为基础,但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能以当年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

8、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会计调整法,即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计量基础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计量结果。[7]借鉴高校财务报表中支出明细,定义高校培养成本。一般包含三类:人员支岀、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为共享性和教育性,教育过程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共享的,而管理相关的过程是非标准化的,不具有共享价值。根据表b将学校总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即C=Cedu+Cnon-edu,英中前一项对应成本,后一项对应费用。在这个框架下,由于口径一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